幼儿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
幼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隔离、饮食调整)、对症治疗(退热、缓解咽痛)、抗病毒治疗(轻型多自愈,重症等特殊情况遵医嘱用抗病毒药),还有特殊人群(低龄幼儿、有基础疾病幼儿)注意事项,大多预后良好,治疗中要遵循原则、密切关注患儿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隔离:让患儿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进行隔离,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隔离可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儿童。一般隔离时间建议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
饮食调整: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咽部,加重疼痛。对于因口腔疼痛而拒食的患儿,要保证其足够的液体摄入,防止脱水,可以少量多次喂水或果汁等。
二、对症治疗
退热: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且有发热相关不适,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退热相结合的方式。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药物退热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患儿体重等情况合理选用,且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退热主要以提高患儿舒适度为标准,而非机械按体温用药。
缓解咽痛: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轻咽部不适;也可以采用局部喷雾等方式缓解咽痛,但要注意操作时的安全性,避免引起患儿呛咳等情况。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多数为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组等。一般来说,若为轻型病例,多可自愈,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对于重症或有特殊情况的患儿,可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适当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幼儿:低龄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进食情况等。一旦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如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如果幼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患疱疹性咽峡炎时要更加谨慎治疗。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例如有哮喘的患儿在使用某些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药物时要格外小心,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用药。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等,多数患儿在1-2周内可恢复。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密切关注患儿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