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可经密切接触、飞沫、污染水食物传播;有典型和重症症状,可依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测可明确;普通患儿对症支持治疗,重症需住院综合治疗;5岁以下儿童高发,有基础病儿童病情更重,成人感染症状轻但可传病毒需注意卫生
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这些病毒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等途径传播。
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患儿通常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可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表现;手足部的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也可出现在臀部、膝盖等部位,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例如,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呼吸浅快、心率增快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典型症状,如发热、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来初步怀疑手足口病。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采集患儿的咽拭子、粪便、疱疹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若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即可明确诊断。此外,还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如抗体检测等,但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
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对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口腔有疱疹的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皮肤的疱疹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重症治疗:对于出现重症表现的患儿,需及时住院治疗,如进行降颅压、镇静、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
特殊儿童: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更加精心护理,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护理。
成人:成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多数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发热、皮疹等,但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病毒给儿童,所以成人也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