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分别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血细胞情况及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用于观察肝脏形态等;内镜检查有胃镜和腹腔镜,胃镜可查食管胃底静脉等,腹腔镜可直接观察肝脏表面等。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特点及特殊情况。
血常规检查:肝硬化患者可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失血或骨髓抑制等情况可导致红细胞计数减少。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可能有生理性波动,需注意区分。有出血病史的患者血常规中血小板等指标变化更需重视。
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凝血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变化,肝硬化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更应引起关注。有血栓病史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解读需综合考虑。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肝硬化常用的筛查方法。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肝硬化时肝脏可缩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不均;还可发现门静脉内径增宽(≥13mm)、脾大(脾厚≥40mm或脾长≥120mm)、腹水等。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根据儿童身体特点适当调整检查方法和参数。肥胖人群腹部超声检查可能因肠道气体等干扰影响结果判断,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部超声检查需注意手术对检查部位的影响。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有无结节、腹水等情况,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增强CT还可观察肝脏血管情况,对于判断门静脉高压等有重要价值。老年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考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必要时需调整检查方案。有过敏史的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做好过敏预防措施。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且无辐射,对于某些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可能更有优势。如鉴别肝硬化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等。儿童进行MRI检查需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含钆对比剂进行MRI检查需谨慎,需评估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内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有无曲张及其程度,还可发现胃黏膜病变等。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肝硬化患者,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有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需注意操作风险。
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肝脏表面情况,对诊断肝硬化有一定价值,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明确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受限。特殊体质患者或有腹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检查需充分评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