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中耳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儿童解剖因素、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有关;机体抵抗力下降涉及年龄、营养状况、环境因素。
病原体感染
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例如,在儿童群体中,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病毒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炎症。研究表明,约50%的急性中耳炎最初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在感冒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的季节或环境中,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相对短、宽、直,更易发生病毒经咽鼓管向中耳的蔓延。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在中耳滋生繁殖。比如,肺炎链球菌是儿童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通过上呼吸道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感染往往是在病毒感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局部抵抗力下降后继发的。
咽鼓管功能障碍
解剖因素: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这种解剖特点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例如,婴幼儿的咽鼓管角度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鼻咽部分泌物或病原体更易由此侵入中耳。随着年龄增长,咽鼓管逐渐发育接近成人形态,发病率相对降低。
上呼吸道感染相关: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会波及咽鼓管黏膜,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阻塞,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比如,患普通感冒时,鼻腔分泌物增多,炎症蔓延至咽鼓管,使其通气功能受阻,中耳内原本的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进而引起中耳黏膜的充血、渗出等炎症反应。
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易发生增生肥大。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引流和通气。研究发现,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腺样体正常的儿童。例如,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机械性阻塞,使中耳分泌物难以排出,从而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引发急性中耳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
年龄因素: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急性中耳炎。例如,6个月至2岁的儿童是急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密切相关。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比如,缺乏维生素A等营养素时,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进而增加急性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卫生条件差、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从而增加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几率。例如,在拥挤的室内环境中,病原体更容易传播,儿童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患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性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