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受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致晶状体混浊,机械性损伤包括钝性外伤(如头部或眼部受撞击等)和穿孔伤(如锐器刺入或异物穿入);物理性损伤有电击伤(电流通过眼部损伤晶状体)和辐射性损伤(长期接触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等致晶状体损伤);化学性损伤是眼部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与晶状体蛋白反应致混浊,不同年龄人群因活动、职业等接触不同损伤因素风险有别。
一、机械性损伤
1.钝性外伤:多因头顶或眼部受撞击等导致。例如,运动中头部被球击中、车祸时眼部受到钝力冲击等情况,外力传递至晶状体,使晶状体纤维及囊膜受损,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结构,进而引发晶状体混浊。这种损伤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因活动特点不同,发生钝性外伤导致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有所差异。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等过程中较易发生头部或眼部的钝性外伤;成年人在职业活动或意外事故中也可能遭遇此类损伤;老年人相对活动较少,但也可能因摔倒等情况发生钝性外伤。
2.穿孔伤:锐器刺入眼球或异物碎片穿入眼球导致晶状体损伤。比如刀刺伤、异物飞溅入眼等。穿孔伤会直接破坏晶状体的完整性,使房水进入晶状体,扰乱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生化环境,从而引发白内障。无论儿童还是成人,若眼部遭遇锐器穿孔伤或异物穿入,都有较大风险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儿童可能因玩耍时接触尖锐物品或身处有异物飞溅风险的环境而发生穿孔伤;成人则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因意外接触锐器或处于有异物威胁的场景导致穿孔伤。
二、物理性损伤
1.电击伤:触电时电流通过眼部可导致晶状体混浊。电流产生的热效应等会损伤晶状体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晶状体的透明性。不同年龄人群触电风险不同,儿童可能因接触电器等发生触电,成人则可能在工作中接触电器设备时遭遇电击。
2.辐射性损伤:长期接触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等可引起晶状体损伤。例如,长期在强紫外线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如高原地区工作者、雪地作业者等),紫外线可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影响晶状体代谢;长期接触红外线的工人(如炼铁工等),红外线可被晶状体吸收,导致晶状体混浊;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可破坏晶状体的分子结构,引发白内障。不同年龄人群因职业或生活环境不同,接触辐射的风险各异。长期处于辐射环境工作的成年人面临的风险较高,儿童相对接触辐射的机会较少,但也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三、化学性损伤
眼部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外伤性白内障。化学物质会与晶状体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破坏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工作中接触到强酸强碱的工人,若眼部防护不当,化学物质溅入眼内,就可能迅速引发晶状体混浊。不同年龄人群中,从事相关高危职业的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化学物质导致眼部损伤,儿童应避免接触危险化学物质,家长需加强监管,防止儿童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