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回事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1-7岁儿童,有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症状,通过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可依临床表现初步诊断,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治疗护理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环境卫生,儿童患病家长要密切关注、科学护理及遵医嘱用药。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表现
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且发热持续时间不一,有的患儿发热1-2天,有的可能持续3-5天。
咽峡部疱疹、溃疡:口腔咽峡部会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不过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2-3天后疱疹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患儿接触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病毒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呼吸道飞沫传播:与患儿密切接触时,通过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而被感染,比如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发生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依据患儿发热、咽峡部疱疹等典型表现可初步怀疑为疱疹性咽峡炎。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若能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则可明确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咽部不适。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减轻咽部疼痛。
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
缓解咽痛:可使用含漱液等缓解咽部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限制。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若儿童接触了患病儿童,要及时做好手的清洁等防护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等儿童活动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咽峡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护理患病儿童时,要严格按照护理要求进行,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加重儿童的不适。同时,要让儿童在患病期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饮食照顾,促进身体尽快康复。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用药方面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能自行随意给儿童使用药物,防止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