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眼底筛查步骤
早产儿眼底筛查的相关内容,包括筛查前需进行环境、设备准备及让早产儿处于舒适状态;具体筛查步骤有散瞳、摆放体位、采集眼底图像;筛查后要观察早产儿反应和眼部情况,还强调早产儿因自身特点在筛查各阶段需特别关注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筛查前准备
1.环境准备:筛查应在具备良好照明条件的检查室内进行,光线需柔和且充足,以保证检查者能清晰观察眼底情况,一般室内光线可维持在适宜的照度范围,比如300-500勒克斯左右,为早产儿眼底筛查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基础。
2.设备准备:使用专业的眼底筛查设备,如眼底照相机等,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校准准确,能清晰获取早产儿眼底图像。检查前要对设备进行全面调试,保证其各项参数处于正常工作范围,以保障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3.早产儿状态准备:检查前要让早产儿处于相对安静、舒适的状态,尽量避免其哭闹等剧烈活动影响检查操作。可以通过轻柔的安抚等方式,使早产儿保持稳定的体位,例如让早产儿平卧于检查床上,头部保持相对固定,便于检查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具体筛查步骤
1.散瞳:通常会使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滴眼液等,来扩大瞳孔,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眼底全貌。一般根据早产儿的体重等情况确定合适的散瞳药物剂量,常规按体重计算给药量,准确滴入双眼,滴药后要轻压泪囊区2-3分钟,防止药物经鼻泪管吸收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散瞳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反应,如有无面色改变、呼吸异常等情况。
2.体位摆放:协助早产儿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多为仰卧位,将早产儿头部固定好,确保其眼球保持相对稳定,便于检查设备准确对焦到眼底部位。要注意固定时力度适中,避免对早产儿造成不适或损伤。
3.眼底图像采集:操作检查设备,对准早产儿眼底进行图像采集。通过设备的镜头精准聚焦,获取清晰的眼底各个部位的图像,包括视网膜周边部等区域。在采集过程中,可能需要缓慢移动设备或调整早产儿的眼部位置,以全面获取眼底不同部位的图像信息,确保能观察到视网膜有无病变等情况。例如要依次采集视盘、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等部位的图像,保证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
三、筛查后观察
1.早产儿反应观察:筛查结束后,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如呼吸、心率、面色等,确保早产儿没有因筛查过程出现不适反应。如果发现早产儿有异常表现,如持续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2.眼部情况观察:观察早产儿眼部有无异常分泌物、红肿等情况,检查散瞳药物的作用消退情况,一般散瞳作用会在数小时到数天内逐渐消退,要关注早产儿眼部恢复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
特殊人群(早产儿)温馨提示
早产儿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眼底筛查过程中及筛查后都需要特别关注。在筛查前要更加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早产儿处于最佳状态进行筛查。筛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因为早产儿对药物等刺激可能更为敏感,散瞳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标准剂量和操作规范进行,防止出现不良反应。筛查后要持续关注早产儿眼部及全身情况,因为早产儿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进行干预处理,保障早产儿的眼部健康和整体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