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有哪些表现
早产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如相应月龄不能达正常指标,姿势异常有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异常等;肌张力异常分为增高(肢体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和降低(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少);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引出;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约2/3有智力障碍,不少伴语言障碍,部分有感知觉异常;约1/3-1/2合并癫痫发作,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要给患儿关爱和康复训练环境支持。
姿势异常:常见的姿势异常有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异常等。角弓反张表现为患儿仰卧位时头向后仰,背部拱起如弓状;四肢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使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无力。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张力和姿势控制。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肢体时,感觉比正常儿僵硬,这可能是锥体系受累所致。肌张力增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使其运动受限,如难以完成正常的抓握、翻身等动作。
肌张力降低:患儿肢体松软,肌肉无力,自主运动减少。这种情况在仰卧位时表现为四肢下垂,形似“蛙腿”姿势。肌张力降低可能与锥体外系或小脑病变有关,会导致患儿运动发育进一步滞后,影响其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脑瘫早产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仍存在,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仍不消失等。原始反射的异常持续存在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影响了神经反射的正常调控。
病理反射引出:部分脑瘫早产儿可引出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的出现提示锥体束受损,这是脑瘫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的一种表现,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智力障碍:约2/3的脑瘫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如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低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早产儿伴有语言障碍,可表现为发音不清、失语、语言表达困难等。语言中枢受到病变影响,使得患儿无法正常理解和表达语言,这与脑部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异常,如对疼痛、温度、触觉等的感知不敏感或过度敏感。感知觉的异常会影响患儿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自身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适应。
癫痫发作
约1/3-1/2的脑瘫早产儿会合并癫痫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发作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脑瘫导致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癫痫发作提供了病理基础,频繁的癫痫发作又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预后。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表现多样,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患儿在运动、姿势、反射、智力语言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同时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为其提供良好的康复训练环境和生活支持,帮助患儿尽可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