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不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相关出血的临床诊断涉及多方面。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及不同颜色便血(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反映出血严重程度,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但需排除干扰;内镜检查里胃镜查上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查下消化道出血;影像学检查中X线钡剂造影适用于特定情况,CT及CTA对隐匿性出血等有诊断价值。
一、临床表现观察
(一)呕血与黑便
消化道出血时,若出血部位在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出血量大且速度较快时可出现呕血,呕吐物可呈鲜红色或棕褐色;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变为亚铁盐,使大便呈黑色,即黑便,黑便通常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对于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物带血或黑便,需高度警惕消化道出血。不同年龄儿童消化道出血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时,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部位较低、出血量较多、速度较快,便血可为鲜红色;若出血部位较高、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便血颜色可较暗。比如结肠出血可能表现为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而小肠出血可能便血颜色相对较暗且与粪便混合。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反映出血的严重程度。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在早期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表现。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基础贫血情况,消化道出血时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出血量在5ml以上即可出现阳性结果。但需注意,服用铁剂、食用动物血等情况可导致假阳性结果,需加以鉴别。例如服用含铁药物的患者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出现假阳性,应询问患者近期用药及饮食情况以排除干扰。
三、内镜检查
(一)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因,如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此时诊断阳性率较高。对于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结肠及直肠的出血病变,如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引起的出血。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便血原因不明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在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对于老年患者肠道准备可能相对困难,需加强关注和指导。
四、影像学检查
(一)X线钡剂造影
X线钡剂造影可用于诊断消化道溃疡、肿瘤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但一般适用于出血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通过口服钡剂,观察消化道黏膜形态,发现病变部位。该检查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或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情况诊断价值有限。
(二)CT及CT血管造影(CTA)
CT及CTA可用于发现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对于一些隐匿性出血或血管畸形等情况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A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显示血管的形态,有助于发现出血的血管部位。对于病情较重、不宜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此项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