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症状
早产儿脑瘫有运动发育异常(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增高、减低)、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出现)及智力、语言等方面异常,对早产儿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很重要,康复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并个性化制定方案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运动发育异常
1.姿势异常:早产儿脑瘫患儿常存在异常姿势,如头后仰、四肢肌张力异常等。研究表明,由于早产儿脑部发育未成熟,神经调控运动的功能不完善,导致肌肉张力失衡,出现身体姿势的异常改变。例如,在仰卧位时,头部过度后仰,四肢呈现伸展状态,与正常新生儿的姿势不同。
2.运动发育落后:正常早产儿在相应月龄应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发展,而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如矫正月龄3个月时,正常早产儿可能会有抬头较好的表现,而脑瘫患儿抬头可能不充分或无法抬头;矫正月龄6个月时,正常早产儿可能能较好地翻身,脑瘫患儿则可能翻身困难或翻身姿势异常。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后,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如手握拳紧握不易掰开,下肢伸直不易屈曲等。通过肌电图等检查可发现肌肉的电活动异常,提示肌张力增高。
2.肌张力减低: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肌肉松软无力。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导致肌肉收缩力减弱。患儿可能出现四肢松软,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仰卧位时四肢过度伸展等表现。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例如,拥抱反射在正常足月儿2-3个月时消失,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4个月甚至更晚仍不消失;握持反射正常足月儿3个月左右消失,脑瘫患儿可能延迟消失。
2.病理反射出现:部分脑瘫患儿还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如巴氏征阳性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本应被抑制的病理反射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反射的出现需要结合患儿的整体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四、智力、语言等方面异常
1.智力障碍:一些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伴有智力障碍。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通过智力测试等方法可发现患儿的智力发育商数低于正常同龄儿。
2.语言发育迟缓: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因为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等脑部结构密切相关,脑部损伤可能影响语言的发育。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于正常儿童等。
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的早产儿,应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家长要定期带患儿进行儿童保健检查,一旦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评估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康复训练等多种非药物手段促进患儿的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发育,但要注意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舒适度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