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涉及多种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甲胎蛋白可用于早期筛查等,异常凝血酶原对AFP阴性肝癌有诊断价值,血清岩藻糖苷酶敏感性较高,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有助于鉴别诊断;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判断肝脏病变情况,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需综合考虑其特点进行诊断。
一、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含量会明显升高,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之一是血清AFP浓度>400μg/L,且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情况。大约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升高,它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筛查、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等。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AFP水平的动态变化能反映肝癌病情的发展,治疗有效时AFP会下降,复发时往往又会升高。
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
异常凝血酶原也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缺乏维生素K的情况下,肝脏合成的异常凝血酶原增多。原发性肝癌患者中PIVKA-Ⅱ阳性率较高,尤其对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研究表明,PIVKA-Ⅱ联合AFP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三、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血清岩藻糖苷酶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达76.1%左右,特异性也较好。在一些临床应用中,A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尤其在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时,能更好地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以及判断病情进展等。
四、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检测GGT-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鉴别诊断方面,比如与转移性肝癌等疾病鉴别时,GGT-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影像学相关指标辅助诊断
1.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肝脏是否有异常肿物,但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会受到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影响。例如,对于直径>1cm的肝脏占位,超声有一定的检出率,但对于小的早期肝癌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2.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的细节,包括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可以通过对比剂的强化情况来判断病变的血供特点,有助于鉴别肝癌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一般来说,肝癌在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即动脉期迅速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廓清。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更高,尤其是在显示肿瘤的细节、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同样可以观察病变的强化特征,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分期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鉴别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方面,MRI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肝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解读这些指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老年人患原发性肝癌时,指标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需要结合影像学等多方面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而对于儿童,原发性肝癌相对罕见,但如果有相关可疑表现,也需要通过上述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细致排查,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