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包括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要病因,中老年人等为高危人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肝硬化相关病史人群为高危)、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严重应激、大量饮酒、服NSAIDs等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有相关应激等情况者为高危)、胃癌(细胞浸润破坏血管等致出血,40岁以上等为高危人群)、肠道肿瘤(瘤体生长致血管破裂出血,年龄增长等为相关因素)、血管畸形(血管发育异常致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及其他少见病因(如Dieulafoy病、胆道出血等)。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溃疡形成,进而引起出血。
2.人群特点:长期服用NSAIDs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有Hp感染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也是高危群体。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发病机制: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压力升高,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
2.人群特点:有长期饮酒史、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病史等导致肝硬化的人群,男性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且随着肝硬化病情进展,出血风险增加。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发病机制:严重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严重感染等)、大量饮酒、服用NSAIDs等药物可引起胃黏膜急性糜烂和出血。严重应激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大量饮酒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
2.人群特点: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情况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者,以及正在服用NSAIDs等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均为高危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为主。
四、胃癌
1.发病机制:胃癌细胞浸润破坏胃壁血管可导致出血,肿瘤生长过程中营养供应不足,也可能引起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2.人群特点: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有胃癌家族史、长期高盐饮食、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
五、肠道肿瘤
1.发病机制:肠道肿瘤不断生长,瘤体表面血管破裂可引起出血,肿瘤侵蚀周围组织血管也可导致出血。例如结肠癌,肿瘤组织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破溃出血。
2.人群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肠道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肥胖、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出血是肠道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六、血管畸形
1.发病机制: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破裂出血。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无特定的高危生活方式等因素,但在有基础疾病导致血管脆性增加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出现出血情况。
七、其他少见病因
1.Dieulafoy病:是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动脉直径较粗,破裂后出血凶猛。
2.胆道出血:多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等引起,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导致消化道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