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护理需多方面着手,一般护理要隔离休息、调整环境;口腔护理要保持清洁、观察状况;发热护理要监测体温、物理降温并注意事项;饮食护理要选择合适饮食、注意进食方式;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患儿有相应特殊护理要点,需多方面密切关注并针对性护理以助患儿康复。
一、一般护理
1.隔离休息: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儿需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更易在人群中传播,隔离能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一般隔离时间建议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
2.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50%-60%)。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患儿呼吸顺畅,减轻咽部不适。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直接吹冷风或处于过热环境,过热会加重咽部充血,过冷可能导致患儿身体不适。
二、口腔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
年龄稍大能够配合的患儿,可用淡盐水漱口。淡盐水有一定的清洁和抑菌作用,能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缓解咽部炎症。
婴幼儿可在饭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因为婴幼儿口腔自洁能力差,饭后喂水有助于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等,降低细菌繁殖的可能性。
2.观察口腔状况:密切观察口腔疱疹的变化情况,包括疱疹的数量、大小、是否破溃等。若发现疱疹破溃出现溃疡等情况,要及时记录并向医生反馈,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三、发热护理
1.监测体温:定时测量患儿体温,可选择电子体温计等准确测量工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体温监测频率可有所不同,婴幼儿体温变化较快,建议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年长儿可每隔2-4小时测量一次。
2.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处于38.5℃以下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可通过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物理降温时要注意避免着凉,擦拭时间不宜过长。
3.注意事项:若患儿体温超过38.5℃,但由于低龄儿童使用药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使用药物退热。需充分考虑患儿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发热的耐受及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四、饮食护理
1.饮食选择: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稀粥、果汁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或过硬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咽部,加重疼痛。对于婴幼儿,要根据其月龄选择合适的辅食状态,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减轻咽部负担。
2.进食方式:进食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呛咳。可采取少量多次的进食方式,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年龄较小、吞咽功能不完善的患儿,要特别注意喂食的姿势和速度,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婴幼儿:
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护理操作要更加轻柔,如口腔护理、体温测量等,避免引起患儿过度哭闹,加重咽部不适。
2.免疫力低下患儿:除了上述一般护理措施外,要格外注意预防感染,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减少接触外界病原体的机会。同时,要保证其营养供给,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强机体抵抗力。
总之,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密切关注患儿的各方面情况,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