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怎么引起的
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等引起,念珠菌一般不致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会大量繁殖致病。易引发因素包括年龄(儿童因免疫未全、老人免疫及基础病等)、性别(特定情况有差异)、生活方式(长期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不合理饮食等)、基础疾病(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及医源性因素(长期留置鼻胃管等操作、大剂量用糖皮质激素等)。
一、霉菌性食管炎的病原体来源
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念珠菌属引起,其中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正常人体的口腔、胃肠道等部位也可能有念珠菌寄生,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侵袭食管黏膜导致发病。
二、易引发霉菌性食管炎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更容易受到念珠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由于正常菌群被破坏,念珠菌过度生长的风险增加。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减弱。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了患霉菌性食管炎的几率。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和阴道、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增加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而男性若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或患有特定基础疾病时,也可能面临发病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例如,某些患者因治疗其他细菌感染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这就为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念珠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3.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长期酗酒会损伤食管黏膜,影响食管的正常防御功能,同时酒精还可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度节食或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得念珠菌更容易在食管定植并致病。
(四)基础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为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高血糖环境下,念珠菌的菌丝生长增加,更容易侵袭食管黏膜引发炎症。据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霉菌性食管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人群。
2.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机体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念珠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是霉菌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之一,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3.恶性肿瘤: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同时放疗可能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从而增加了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三、医源性因素
(一)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食管扩张等操作
长期留置鼻胃管会破坏食管的正常生理屏障,使念珠菌更容易接触并定植于食管黏膜;食管扩张等有创操作可能会损伤食管黏膜,为念珠菌的入侵提供机会,从而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机体对念珠菌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