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和鼻炎的区别
鼻息肉与鼻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鼻息肉是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疾病,有特定临床特征及相关发病机制、表现、检查和治疗;鼻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分不同类型,各有其发病机制、表现、检查和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在两者的治疗上有不同需注意的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其中,例如白细胞介素-5等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导致鼻黏膜持续水肿增生形成息肉。
鼻炎:是因病毒、细菌、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各种理化因子(如刺激性气体)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后,局部免疫反应被激活,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导致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等炎症表现,根据病因可分为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不同类型。
二、临床表现差异
鼻息肉: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鼻塞,随着息肉体积增大,鼻塞逐渐加重,可伴有嗅觉减退,若息肉堵塞鼻窦开口,还可引起鼻窦炎,出现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有时可经前鼻孔看到或向后吸吐看到鼻腔内有荔枝肉样新生物。
鼻炎:变应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症状具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感染性鼻炎多有鼻塞、流涕,初期可为清水样涕,后期可转为脓涕,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非变应性非感染性鼻炎可能表现为鼻塞、鼻干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鼻息肉:鼻窦CT检查可见鼻腔和鼻窦内有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可呈单侧或双侧发病,病变部位鼻窦窦腔可能存在密度增高影等鼻窦炎表现。
鼻炎: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呈阳性,提示存在特异性过敏原致敏;感染性鼻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能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非特异性鼻炎相关检查可能无特异的实验室阳性发现,但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不同
鼻息肉:较小的息肉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术后需要定期复诊,防止息肉复发。
鼻炎:变应性鼻炎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感染性鼻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等药物;非特异性鼻炎则针对其具体诱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改善环境因素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鼻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鼻息肉,手术需谨慎,多先尝试药物治疗,且要注意儿童鼻腔黏膜娇嫩,药物使用需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儿童鼻炎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常见,要注意排查儿童常见的过敏原,如尘螨等,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同时可根据儿童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如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
老年人:老年人鼻息肉和鼻炎的治疗需考虑其全身状况,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鼻息肉手术的老年人,要评估其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鼻炎要注意排查是否与全身慢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可导致鼻腔黏膜抵抗力下降,易患鼻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改善鼻炎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