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形态呈球形,核心为双股线状DNA,外有蛋白衣壳和脂质包膜;主要宿主是人类,可在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细胞中较难培养;致病性方面儿童初次感染致水痘,成年人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病毒激活致带状疱疹;传染源是水痘患者和带状疱疹患者,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但部分病毒可潜伏。
一、病毒形态特征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150-200nm,病毒核心为双股线状DNA,外有icosahedral对称的蛋白衣壳,最外层是脂质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
二、生物学特性
1.宿主范围
主要宿主是人类,人是该病毒唯一已知的自然宿主。病毒可在人体的皮肤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增殖。例如,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多引起水痘,主要是病毒在皮肤的表皮细胞等部位复制,导致皮肤出现characteristic的水疱疹。
对于成年人等既往感染过该病毒但病毒处于潜伏状态的人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被激活,引起带状疱疹,此时病毒主要在神经节等部位相关细胞中活动。
2.培养特性
该病毒较难培养,一般可在人胚肺纤维母细胞、人羊膜细胞等细胞中增殖。在细胞培养中,感染细胞会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如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成团等。通过细胞培养可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等相关研究,但由于培养条件相对复杂等因素,临床应用中较少直接依赖细胞培养来进行快速诊断等操作。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水痘:儿童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播散到全身各组织,特别是皮肤和黏膜,在皮肤表皮棘细胞层内增殖,引起细胞肿胀、裂解及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痘皮疹。水痘的皮疹特点是分批出现,最初为红色斑疹,逐渐变为丘疹、疱疹,疱疹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数日后干燥结痂。
带状疱疹:成年人由于既往感染过病毒,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劳累、感染、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在神经末梢支配的上皮细胞内复制,产生炎症,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带状分布,伴有神经痛等症状。
2.免疫性
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以识别并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体液免疫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如中和抗体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毒的扩散,但对于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抗体等体液免疫成分较难发挥作用。
四、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患者的水疱液、血液及口腔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带状疱疹患者也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在其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传染给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引起水痘。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另外,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水疱液而感染。例如,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如拥抱、共用餐具等,都有可能被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儿童感染后易发病。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都是易感人群。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但部分病毒可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