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有典型症状和伴随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见于婴幼儿突发剧烈阵发性哭闹等的腹痛、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内容物变化的呕吐、发病6-12小时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的血便、可触及腊肠样等包块的腹部包块;伴随症状有病情发展出现的精神萎靡、肠道缺血坏死等致低热的发热、病情严重时的休克表现,且各症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
一、典型症状
(一)腹痛
1.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突发剧烈的阵发性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随后有数分钟至十余分钟的间歇期,如此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可表述为腹部绞痛。这是由于肠套叠时,套入的肠管痉挛、肠系膜受牵拉引起。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腹痛的表现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婴幼儿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时主要以哭闹等行为来体现。
2.年龄影响:新生儿肠套叠时腹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哭闹程度可能不如较大婴儿剧烈,但仍需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的烦躁不安等表现;而学龄期儿童能够较清楚表述腹痛性质等情况。
(二)呕吐
1.表现: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逆蠕动使呕吐发生。对于小婴儿,呕吐可能是最先出现的较明显症状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呕吐内容物会发生变化。
2.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儿童在进食后不久发生肠套叠,呕吐可能会比较频繁,而正常的生活方式下进食后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频繁的、性质逐渐改变的呕吐。
(三)血便
1.表现: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较具特征性的表现。是由于套入部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能会发现尿布上有暗红色或果酱样的大便。
2.病史影响:如果儿童既往有过肠道功能紊乱等病史,出现血便时更要警惕肠套叠的可能,因为原有肠道基础问题可能增加肠套叠发生的风险,从而影响血便出现的时机等情况。
(四)腹部包块
1.表现:多可在右上腹或腹部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对于体型较瘦的儿童,更容易触摸到腹部包块,但触摸时要轻柔,避免加重患儿不适。
2.性别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对腹部包块的触及等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但在实际检查中,需要根据儿童个体情况进行细致排查。
二、伴随症状
(一)精神萎靡
1.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可能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因素影响。对于婴幼儿,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精神不佳、不愿活动等。
2.年龄影响: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机体储备能力差,一旦出现肠套叠,精神萎靡等表现出现相对较早且可能更为明显;而年长儿相对能耐受一段时间,但也会逐渐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
(二)发热
1.表现: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由于肠道缺血、坏死等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所致。但如果出现高热,需警惕肠套叠导致肠坏死合并感染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发热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新生儿发热可能不典型,表现为体温不稳定等。
2.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儿童本身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等,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在发生肠套叠时更容易出现发热等炎症反应表现。
(三)休克表现
1.表现:病情严重时,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肠道大量出血、肠坏死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起休克。对于任何年龄的儿童,一旦出现休克表现,都提示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2.病史影响: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发生肠套叠出现休克时,病情可能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也会增加,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