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怎样的一种癌症
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总体5年生存率低,不同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早期症状不特异,随病情进展有腹痛、黄疸等表现;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情况
发病率与死亡率:胰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恶性肿瘤相关死亡中位居前列。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相近,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逐渐增高,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患有慢性胰腺炎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钻痛,可向腰背部放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消瘦、乏力,患者可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伴有疲倦无力;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糖异常,如血糖升高。
三、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约10%的胰腺癌患者有遗传因素参与,一些基因突变,如KRAS基因、TP53基因等的突变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类物质等;吸烟是明确的胰腺癌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增加胰腺癌的发生几率。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有无肿块等,但受胃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胰腺深部病变显示效果有限。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大小、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发现较小的胰腺病变。
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且对于胆道系统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判断胆道梗阻情况。
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该指标并非特异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等情况也可引起其升高,联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更有意义。
五、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方法,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只有少数早期患者能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切除;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风险;还可用于晚期胰腺癌的姑息化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放疗:包括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及姑息放疗等,可通过高能量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缓解疼痛等症状。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进展,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开始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为部分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但目前应用还相对有限,需要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胰腺癌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放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各脏器功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
儿童患者:儿童胰腺癌极为罕见,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与成人有差异,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策略。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一旦出现疑似胰腺癌的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病变,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