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顿挫伤、穿通伤、爆炸伤等引起,发病机制包括机械性损伤和生化改变,按外伤类型分为顿挫伤性、穿通伤性、爆炸伤性白内障,按混浊形态有点状、线状、团块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早期处理先治其他合并伤,手术治疗视情况而定,预后与外伤及治疗有关,预防需注意眼部防护。
一、发病机制
1.机械性损伤:当眼部受到外伤时,外力作用可直接使晶状体纤维断裂、移位,影响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代谢。例如,眼球顿挫伤可能导致晶状体囊膜破裂,房水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混浊;穿通伤会使晶状体完整性遭到破坏,外来物质进入晶状体,干扰其正常的生化环境,进而引发混浊。
2.生化改变:外伤可导致晶状体的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中有多种抗氧化物质来抵御自由基的损伤,而外伤会使自由基产生增加,抗氧化物质减少,从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氧化、变性,形成混浊。
二、分类及表现
1.按外伤类型分类
顿挫伤性白内障:多由拳击、球类等钝性物体撞击眼部引起。常见表现为晶状体囊膜下出现混浊,如星形、点状或片状混浊,早期可能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病情发展,混浊可能逐渐加重。
穿通伤性白内障:由锐器穿破眼球所致。伤口处的晶状体可能立即出现混浊,随着时间推移,混浊范围可能扩大,还可能伴有晶状体囊膜破裂后房水进入晶状体,加速混浊的进程,严重时可导致整个晶状体迅速混浊。
爆炸伤性白内障: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等力量作用于眼部,可造成晶状体广泛损伤,混浊程度往往较为严重,可能同时伴有眼部其他结构的损伤,如视网膜、虹膜等损伤。
2.按混浊形态分类
点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出现散在的、细小的混浊点,一般对视力影响较小,多由轻微外伤引起。
线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有一条或多条混浊线,通常与外伤时的着力点有关。
团块状白内障:晶状体出现较大的团块状混浊,可明显影响视力。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眼部外伤的情况,包括外伤的时间、方式、外力大小等,这对于判断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例如,明确是钝性伤还是穿通伤,有助于初步判断晶状体损伤的机制。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通过裂隙灯的放大观察,能够准确判断晶状体囊膜是否完整,混浊是位于皮质、核还是囊膜下等。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情况,因为外伤性白内障可能同时伴有眼底损伤,如视网膜脱离、黄斑损伤等,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全面评估眼部的整体损伤状况。
四、治疗
1.早期处理:对于外伤后早期的外伤性白内障,首先要处理眼部的其他合并伤,如及时缝合眼球穿通伤口等。如果晶状体混浊较轻,对视力影响不大,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当外伤性白内障影响视力,且晶状体混浊稳定时,可考虑行白内障摘除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更要尽早评估手术时机,及时进行手术,以避免弱视的发生。在手术方式选择上,根据患者的年龄、晶状体混浊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如儿童可能更多采用适合其眼部发育的手术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伴有其他眼部疾病时,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外伤性白内障的预后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外伤较轻,治疗及时,晶状体混浊得到有效处理,视力恢复可能较好;但如果外伤严重,伴有眼底等其他重要结构损伤,即使进行了白内障手术,视力恢复也可能不理想。
2.预防:主要是注意眼部防护,在进行可能会有眼部外伤风险的活动时,如进行球类运动、使用危险工具等,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以减少眼部外伤的发生概率,从而降低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儿童在进行户外活动或参与危险游戏时,家长应加强监管并确保其佩戴防护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