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与青光眼的区别
白内障是晶状体退行性病变致视力下降,可手术或药物治疗,老年人等需注意防晒等;青光眼是眼压高致视神经萎缩等,分急慢性,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有家族史等需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防白内障和青光眼。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随着年龄增长、紫外线照射、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因素影响,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引起视力下降。例如,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人群,白内障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与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有关。
2.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内房水的产生、流出平衡被打破,导致眼压升高,过高的眼压会压迫视神经,逐渐损害视神经纤维,进而影响视野,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失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房水的引流等相关结构和功能。
二、症状表现
1.白内障:主要症状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视力模糊,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会逐渐下降,可能出现看东西重影、颜色分辨不清等情况。例如,一些老年人起初可能只是觉得看报纸字体变小了,逐渐发展到需要更换更高度数的眼镜仍无法改善视力。
2.青光眼:不同类型青光眼症状有所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当视野缺损较明显时才会发现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比如患者可能察觉自己走路时周边物体看不见,影响行动安全。
三、眼部检查差异
1.白内障:通过眼科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情况,能清晰看到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等。医生可以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来初步判断白内障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青光眼:需要进行眼压测量,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青光眼患者眼压会高于此范围;还需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神经的形态、颜色等,查看有无视神经萎缩;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通过视野检查可以发现青光眼患者特征性的视野缺损,如管状视野等。
四、治疗方法
1.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当白内障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抗氧化损伤药物等,但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并不能根治白内障。
2.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衍生物类药物等,来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激光治疗适用于某些类型的青光眼,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等来降低眼压,如小梁切除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是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对于白内障,要注意避免长期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对于青光眼,要定期测量眼压,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眼压也可能出现波动,一旦发现眼压异常要及时就医。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是白内障的高危人群,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加速白内障的进展。同时,糖尿病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也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晶状体和眼压等方面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和青光眼并及时处理。
3.有家族史人群: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要更加密切关注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压、视野等检查,因为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比一般人更易患青光眼,早期发现可以早期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