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早产儿脑瘫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较正常同龄儿运动能力明显落后,姿势异常有多种异常姿势;存在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肌肉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和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自主运动少);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还有其他表现,如约2/3伴智力障碍、不少有语言障碍、部分合并癫痫发作,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给予患儿细心护理。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多种异常姿势,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可出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上肢常表现为拇指内收、手握拳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使得身体在保持姿势时出现偏离正常的状态。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双下肢常伸直,肌张力增高,髋关节难以外展;俯卧位时,头部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等。这种姿势异常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发展,并且随着生长发育可能会逐渐加重。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较为常见,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在检查时可发现患儿的肢体活动不灵活,例如给患儿活动关节时,感觉到明显的抵抗。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后,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功能紊乱,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以痉挛型脑瘫为例,由于锥体束受损,导致肌肉牵张反射亢进,从而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肌张力低下:相对较少见,但也存在。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四肢呈瘫软状态,自主运动减少。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处于过度伸展或松软下垂的状态,头不能保持在中线位置等。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了多个神经通路,导致肌肉的兴奋性降低,张力低下。但需要注意的是,肌张力低下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儿可能会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的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应在3-6个月消失,若早产儿脑瘫患儿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明显的拥抱反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脑部发育异常。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抑制过程,导致原始反射持续存在。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坐位时的平衡反射等。早产儿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缺失。例如,当尝试让患儿保持坐位时,患儿不能很好地维持平衡,容易倾倒,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其对身体平衡的调节能力,导致保护性反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其他表现
智力障碍:约有2/3的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如认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这是由于脑部损伤涉及到了与智力相关的脑区,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例如,患儿可能在认识物体、理解简单指令等方面存在困难。
语言障碍:不少早产儿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或失语等。这与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有关。例如,患儿可能不能准确地发出某些音节,或者不能连贯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癫痫发作: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会合并癫痫发作,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癫痫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部的损伤,对患儿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早产儿群体,由于其本身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脑瘫。家长应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患儿在运动、姿势、反射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在照顾早产儿脑瘫患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给予患儿细心、耐心的护理,为患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