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和白内障的区别
青光眼与白内障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眼部检查、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情况上均有差异。青光眼以病理性眼压升高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症状多样,检查包括眼压、视野、眼底等,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主要靠手术治疗,老年人、婴幼儿、有家族病史人群各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内房水生成与排出平衡被打破,导致眼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随着病情进展,视神经纤维逐渐受损,影响视觉信息的传递。例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房水流出通道逐渐受阻,但起初眼压升高不明显,易被忽视。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各种原因如年龄增长、氧化损伤、遗传、外伤等可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引起视力下降。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代谢发生变化,逐渐出现混浊。
二、症状表现区别
青光眼:不同类型青光眼症状有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然的视力急剧下降,伴眼痛、头痛、虹视(看灯光有彩虹样光环)、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视野缺损,比如开始可能是鼻侧视野缩小,进而影响周边视野,晚期可导致管状视野,仅存中央部分视力。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患者感觉视物逐渐模糊,就像透过云雾看东西一样,一般不伴有眼痛、头痛等症状,除非是过熟期白内障引发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眼痛等不适,但这是较晚期情况。
三、眼部检查差异
青光眼: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可通过眼压计检测眼压,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青光眼患者眼压常高于此。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通过视野仪检查能发现视神经损害导致的视野缺损情况。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盘的形态,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盘杯盘比可能增大等。
白内障:视力检查可明确视力下降程度。裂隙灯检查能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通过裂隙灯可以看到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从而明确白内障的诊断及分期等。
四、治疗方法不同
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衍生物等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激光治疗,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激光小梁成形术可改善房水引流;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来降低眼压。
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早期白内障如果对视力影响不大,可观察随访,但当白内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等,相对微创,术后恢复较快。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是青光眼和白内障的高发人群。对于青光眼患者,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在治疗时要考虑其全身状况,药物选择需注意可能的全身不良反应。比如使用降眼压药物时,要关注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的影响。对于白内障患者,老年人手术相对风险可能稍高,术前要完善全身检查,评估心、肺、肝、肾等功能,确保手术安全。
婴幼儿:婴幼儿出现青光眼或白内障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婴幼儿青光眼可能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因为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视力情况,家长需密切观察。对于婴幼儿白内障,由于婴幼儿视觉发育关键期,及时手术非常重要,术后还需进行弱视训练等综合治疗,以促进视觉发育。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青光眼或白内障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要定期进行眼压、视野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有白内障家族史的人要注意避免诱发白内障的因素,如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紫外线暴露等,定期检查晶状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