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治疗有什么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支持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并营养支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有抑制胰液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及抑制胰酶活性的加贝酯等;抗感染针对有感染风险的选用合适抗生素;胆源性胰腺炎符合指征可内镜治疗;出现并发症如坏死感染等需手术,手术方式有坏死组织清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不同考量。
一、一般支持治疗
1.禁食与胃肠减压: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需要禁食1-3天,胃肠减压可持续到患者腹痛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正常。禁食期间需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外营养等方式维持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更要注重营养支持以促进机体恢复。
2.补液:迅速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是关键。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种类。一般需补充大量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对于存在低血钾等情况的患者,及时补充钾离子等电解质。例如,对于重度脱水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补液量可能在每天3000-5000ml甚至更多,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电解质、尿量等指标来调整补液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补液量的耐受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胃酸刺激会促进胰液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能从这一环节减少胰液分泌量,对于各年龄段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钙的吸收等。
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也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其作用机制与质子泵抑制剂类似,但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相对较弱。在使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使用西咪替丁需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剂量标准。
2.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如加贝酯等,可抑制胰蛋白酶等胰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加贝酯在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不同年龄患者的使用剂量可能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三、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应用: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等有感染风险的情况,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肠道革兰阴性菌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例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抗生素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适合儿童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的药物。
四、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若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可进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内镜治疗。例如,当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等胆道梗阻情况时,内镜治疗可以解除胆道梗阻,减少胰液反流,从而缓解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在进行内镜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对内镜治疗的耐受性,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等特点,内镜治疗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五、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急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对于胰腺坏死感染的患者,手术可以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液等。
2.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精细,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术后的康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