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怎么区别
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存在区别。小儿哮喘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等表现,肺功能等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需长期规范;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与感染相关,有特定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特点。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主要与感染有关,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感染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出现喘息症状,通常为急性病程,随感染控制喘息多可缓解。
临床表现特点
小儿哮喘:
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发作时可闻及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喘息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
症状表现多样,除喘息外,还可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儿可伴有胸闷。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一定差异,婴幼儿哮喘往往起病较隐匿,可能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喘息;年长儿哮喘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前常有打喷嚏、流涕等先兆症状。
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息,喘息程度一般较轻,呈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较多中、细湿啰音,同时可闻及哮鸣音。
一般无明显发作性和反复性特点,病程呈自限性,通常在感染控制后1-2周喘息逐渐缓解,但部分患儿可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发展为哮喘。
辅助检查区别
小儿哮喘:
肺功能检查:对于5岁以上患儿可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有助于哮喘诊断。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原,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物(如牛奶、鸡蛋等)等,有助于查找哮喘的诱发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胸部X线检查:发作期胸部X线检查可呈过度充气状态,肺纹理增多;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
喘息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出现小点片状阴影,这是由于支气管周围炎症导致肺纹理增粗及可能存在的支气管周围小范围炎症浸润。
治疗原则区别
小儿哮喘:
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预防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治疗需长期规范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
对于婴幼儿哮喘,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剂型,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婴幼儿气道较狭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喘息性支气管炎: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为主,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喘息症状)、祛痰等。一般不需要长期的抗哮喘治疗,但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因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发展为哮喘的风险。对于有喘息反复发作倾向的患儿,在病情缓解后要加强随访观察,警惕发展为哮喘。
预后区别
小儿哮喘:如果能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多数患儿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但部分患儿可能会持续存在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肺功能发育,导致成年后肺功能下降等不良预后。
喘息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感染控制后喘息等症状可逐渐缓解,肺部体征消失。但部分患儿尤其是有特应性体质(如合并湿疹、过敏性鼻炎等)、反复发生喘息的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