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高危因素包括无排卵性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主要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定期体检、健康生活方式、治疗相关疾病、避免长期雌激素刺激和定期筛查等。
高危因素:
无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不排卵使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无孕激素拮抗,进而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3]。
肥胖:过多的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4]。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内皮下方,进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引发血管硬化和阻塞。子宫内膜的血管也不例外,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子宫内膜血管硬化和阻塞,影响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5]。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多种血管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进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6]。
其他:长期服用他莫昔芬、无孕激素拮抗的宫内节育器、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7,8]。
症状:
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9]。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并伴有恶臭味[9]。
下腹疼痛:多为腰骶部或下腹隐痛,常于月经间歇期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9]。
腹部包块:腹部包块一般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多为双侧性,可活动[9]。
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9]。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既往病史等,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10]。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殖系统情况[10]。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肿瘤标志物水平[10]。
影像学检查:包括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了解患者的子宫、卵巢、盆腔等部位的情况[10]。
病理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通过刮宫、宫腔镜、子宫切除术等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0]。
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11]。
放疗:适用于术后高危复发风险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化疗联合使用[11]。
化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联合使用[11]。
激素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使用孕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11]。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1]。
预防:
定期体检: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B型超声、分段刮宫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1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12]。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12]。
避免长期雌激素刺激:避免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如避孕药、美容产品等,以免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12]。
定期筛查: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如B型超声、分段刮宫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