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小孩大便失禁的原因包括生理发育未成熟、疾病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生理发育未成熟方面婴幼儿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且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排便控制;疾病因素有肠道疾病如腹泻、先天性巨结肠、炎症性肠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或病变、脑部疾病影响排便控制;心理因素是压力过大包括生活环境改变致心理压力和排便训练不当引发心理抵触影响排便;其他因素有药物因素及营养不良影响排便。
一、生理发育未成熟导致
(一)婴幼儿阶段
1.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和肌肉发育尚不完全成熟,对于排便的控制能力较弱。例如,新生儿的肛门括约肌协调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感知直肠内粪便的充盈并及时做出排便或控制排便的反应,这在出生后的数月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2.神经系统发育影响:小孩的神经系统,尤其是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在婴幼儿时期处于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如果神经系统发育出现暂时的不协调,可能导致大便失禁。比如,在幼儿开始学习控制排便的阶段,神经系统对排便反射的调节还不够精准,容易出现偶尔的大便失禁情况。
二、疾病因素
(一)肠道疾病
1.腹泻: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感染),会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失去控制。患儿可能在短时间内频繁腹泻,来不及控制就出现大便失禁。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患儿除了腹泻外,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肠道功能紊乱严重时易出现大便失禁。
2.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由于结肠远端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痉挛,近端结肠扩张、肥厚。患儿出生后多有顽固性便秘,随后出现腹胀,长期粪便淤积可使肠壁扩张,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排出恶臭的稀便。
3.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存在慢性炎症,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吸收功能障碍等,进而引起大便失禁。这类疾病多呈慢性过程,患儿可能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脊髓损伤或病变:如果小孩有脊髓部位的损伤,如外伤导致脊髓受损,或者存在脊髓的先天性病变,会影响神经对排便功能的控制。例如,脊髓损伤可能破坏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大脑对排便的指令无法正常传达,或者肠道的排便反射无法正常执行,从而出现大便失禁。
2.脑部疾病:某些脑部疾病,如脑瘫,由于脑部神经损伤导致运动功能和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包括对排便的控制。脑瘫患儿往往存在肌肉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问题,同时排便控制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大便失禁。另外,脑部肿瘤等病变也可能压迫相关神经,影响排便的神经调节,导致大便失禁。
三、心理因素
(一)压力过大
1.生活环境改变:当小孩面临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时,如转学、家庭搬家、父母离异等,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影响小孩对排便的控制能力,导致大便失禁。例如,转学后的小孩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偶尔的大便失禁情况。
2.排便训练不当引发的心理抵触:在儿童排便训练过程中,如果方法过于强硬,给小孩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使小孩对排便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正常的排便控制,出现大便失禁。比如,过早或过于严厉地进行排便训练,可能让小孩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在需要排便时不能正常控制。
四、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一些泻药的使用,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可能会引起肠道蠕动过度,导致腹泻进而出现大便失禁。另外,一些神经系统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影响排便的神经控制功能,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二)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影响小孩的身体发育,包括肠道等消化系统的发育和神经功能的发育。例如,缺乏某些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等)可能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排便控制出现问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排便的正常进行,增加大便失禁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