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不能开刀有保守治疗的方案吗
甲状腺癌有多种治疗方式。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等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原理是被癌细胞摄取后释放射线破坏癌细胞;靶向药物治疗针对晚期或无法手术且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起作用;内分泌治疗通过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抑制TSH分泌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需根据不同人群调整剂量;低风险甲状腺癌患者可考虑观察等待策略,需定期超声检查等监测并告知潜在风险。
一、放射性碘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分化型甲状腺癌,尤其是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有残留、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放射性碘治疗是重要的保守治疗手段。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等,这类癌细胞具有摄取碘的能力,放射性碘被摄取后会释放出射线,破坏癌细胞。例如,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指出,对于某些特定分期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符合条件时可选择放射性碘治疗来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或治疗转移病灶。
2.原理与作用:放射性碘(如131I)进入人体后,被甲状腺癌细胞摄取,其释放的β射线可以对癌细胞产生电离辐射作用,导致癌细胞的DNA链断裂,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来说,患者在服用放射性碘后需要隔离一段时间,以减少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影响,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
二、靶向药物治疗
1.适用场景:对于一些晚期或无法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类型的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一种选择。例如,对于伴有RET基因融合的甲状腺癌患者,一些靶向药物可以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针对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等,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2.药物作用机制:以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靶向药物为例,这类药物可以抑制VEGFR的活性,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肿瘤细胞缺乏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进而抑制肿瘤生长。不同的靶向药物针对不同的分子靶点,其作用机制各有差异,但总体都是围绕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来发挥作用。
三、内分泌治疗
1.原理与应用:甲状腺癌中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依赖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生长,所以内分泌治疗主要是通过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来抑制TSH的分泌,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等,通过监测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TSH水平等)来调整药物剂量,使TSH维持在适当的低水平,但又要避免出现药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例如,对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将TSH控制在较低水平,一般建议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TSH应控制在0.1~0.5mIU/L以下(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等因素调整)。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甲状腺激素剂量的调整,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等。需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甲状腺功能、身高、骨龄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来精准调整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剂量,确保在抑制肿瘤的同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时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药物蓄积等问题。
四、观察等待策略
1.适用患者群体:对于一些低风险的甲状腺癌患者,如肿瘤非常小、生长缓慢且无明显侵袭性的患者,在经过充分评估后可以考虑观察等待策略。例如,一些体积非常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迹象,且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等情况,可以在密切监测下选择观察等待。
2.监测内容与方法:需要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颈部不适、声音嘶哑等相关症状,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进一步检查。对于观察等待的患者,要向其充分告知病情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进展情况,让患者了解在观察过程中如果肿瘤出现进展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