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怎么回事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其发病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等机制相关,有烧心、反流等典型及非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诊断,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可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特殊考虑,了解相关内容对患者健康管理很重要。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定义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二、发病机制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食管下括约肌(LES)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当LES压力降低时,如某些因素导致LES松弛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容易发生反流。例如,肥胖患者腹腔内压力增高,可降低LES压力;老年人LES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易患因素之一。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腹腔内压力升高,也可能影响LES功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和唾液的冲洗作用来清除反流物。一些疾病或因素可导致食管蠕动减慢,如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会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功能,使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包括上皮前、上皮和上皮后屏障。当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时,食管对反流物的抵御能力减弱。例如,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损伤食管黏膜屏障,使食管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
反流:患者可感觉有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反流物多呈酸性,有时可伴有苦味的胆汁等。
2.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发生在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呈刺痛、灼痛等,有时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类似心绞痛,容易误导患者认为是心脏疾病,但一般在进食后或平卧时加重。
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还可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变进行鉴别。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pH值,可明确有无食管过度酸反流,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
3.食管压力测定
可测定LES的压力、长度及食管的蠕动功能等,有助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治疗与预防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导致腹压增高,进而影响LES功能的重要因素;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以减少夜间的反流;避免食用使LES压力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可损伤食管黏膜屏障,加重反流性食管炎。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儿童应避免过度肥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等。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需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可能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食管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患者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不同人群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考虑因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兼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