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水痘与手足口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原体上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中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有差异;流行病学上发病年龄和传播途径不同;诊断方式有别;治疗上对症及特殊情况处理不同,预防上接种疫苗及卫生措施等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病原体方面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VZV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嗜皮肤性和嗜神经性,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一般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快失活。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耐酸、耐乙醚,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二、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水痘: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1-2天开始结痂。病程中可同时看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疹,皮疹瘙痒明显。
手足口病:皮疹主要出现在手、足、口、臀等部位。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留疤。
全身症状:
水痘: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高热及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多数患者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38℃左右),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症状,EV71感染的患者少数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
三、流行病学方面
发病年龄:
水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主要见于儿童,以2-6岁儿童多见,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以后仍有可能发生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不过近年来成人也有发病的报道。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间接传播。
四、诊断方面
水痘:根据典型的皮疹特点(向心性分布、斑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结合流行病学史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病毒分离是水痘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相对复杂,血清学检查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帮助诊断急性期感染。
手足口病:根据皮疹特点、好发年龄、流行病学史等临床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明确病原学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瘙痒明显可使用抗组胺药物,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水痘或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足口病:多数患者为轻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进行退热等处理。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需及时住院治疗,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预防:
水痘: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平时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患者要进行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手足口病: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物品要及时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加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婴幼儿患水痘时瘙痒明显,要防止其搔抓皮疹导致继发感染,可将婴幼儿的指甲剪短;手足口病的婴幼儿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孕妇感染水痘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特别关注;对于免疫缺陷患者,无论是水痘还是手足口病,都可能发展为重症,应尽早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