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梗阻伴继发感染引发的严重胆道感染病,因胆道梗阻致细菌繁殖感染,有腹痛、寒战高热等表现,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需紧急解除梗阻引流、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儿童、老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特点,要积极治胆道病、注意饮食卫生、规范医源性操作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因胆管梗阻伴继发感染引起的严重胆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胆道蛔虫、胆管结石等导致胆管阻塞,使得细菌(常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在胆道内繁殖引发感染,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胆道梗阻是最主要的病因,如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如蛔虫)、胆管狭窄等可造成胆汁排出不畅,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此外,胆道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医源性操作也可能诱发。
发病机制:胆管梗阻后,胆管内压力升高,胆汁淤积,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胆管黏膜炎症、水肿,进一步加重梗阻,形成恶性循环。细菌及其毒素可经胆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菌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可伴有阵发性加剧,疼痛性质较为剧烈。
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多呈弛张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
黄疸:由于胆管梗阻,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随着病情进展,黄疸可能进行性加重。
休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
体征: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肝脏可能肿大,有压痛,胆囊有时可触及。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生化检查:肝功能可出现异常,如胆红素、转氨酶升高等;血淀粉酶可能升高,需警惕合并胰腺炎可能;血电解质紊乱常见,如低钾、低钠等。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内结石、胆管扩张等情况,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便易行且能及时发现胆道梗阻情况。
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因等,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原因,同时还可进行引流等治疗操作,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立即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以降低胆管内压力,是治疗的关键。可根据情况选择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等方法。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可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的致病菌。
支持治疗:包括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稳定。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儿童的胆道解剖生理特点使其对梗阻的耐受能力更差,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梗阻情况。在抗感染时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感染的反应能力下降,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腹痛、发热等症状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在诊断时需全面评估,治疗上要更加注重综合支持治疗,控制感染的同时,要注意维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及药物代谢特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兼顾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如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作为首选;治疗上要尽早解除胆道梗阻,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七、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及时处理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疾病,避免病情进展引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减少胆道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规范医源性操作:在进行胆道相关的手术、ERCP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医源性胆道梗阻及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