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有哪些
急性中耳炎有局部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和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后用不同滴耳液)、对症治疗(退热、缓解耳痛);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观察病情、谨慎用药、预防复发,成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生活方式、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一、急性中耳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耳痛,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婴儿可能会频繁抓耳,成人则可主诉耳内刺痛或跳痛,在吞咽、咳嗽时耳痛可能加重,当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可明显缓解。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中耳组织,导致耳部神经受到刺激引发疼痛,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由于表达能力不同,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本质都是炎症引起的局部刺激症状。
听力下降:患者可感觉听力减退、耳鸣。这是由于中耳腔积液或炎症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导致声波传入内耳受到阻碍,从而出现听力下降,同时炎症刺激可能引起耳鸣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反应等;成人则自觉听到的声音变小、模糊。
耳流脓:当鼓膜穿孔后,耳内会有脓液流出,初期脓液可能较稀薄,随着病情发展可变得黏稠,脓液的性质和量会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2.全身症状
发热:儿童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8-40℃,可能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成人也可能出现发热,但相对儿童来说程度可能稍轻。
全身不适:患者可能感到乏力、食欲减退等,这是因为炎症引起的全身性应激反应影响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二、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的使用是针对中耳的细菌感染,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控制炎症。例如,对于轻度的急性中耳炎,可选用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对于病情较重或存在耐药风险时,可能会选用头孢克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但需注意,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循适应证,避免滥用。
抗病毒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相对较少见,主要还是以细菌感染为主进行治疗。
2.局部治疗
耳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使用酚甘油滴耳液,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但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以局部控制炎症。
3.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的患者,可根据体温及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如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
缓解耳痛:除了上述局部使用酚甘油滴耳液等缓解耳痛外,对于严重耳痛的患者,在排除其他禁忌后,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物,但应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儿童急性中耳炎可能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耳痛、听力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应多留意儿童的异常表现,如是否频繁抓耳、哭闹不安等。
用药谨慎: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生素后是否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预防复发: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要积极预防,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发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更容易受到感染影响。
2.成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成人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急性中耳炎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导致中耳炎不易痊愈或容易复发,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不易控制。
注意生活方式:成人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减少噪音刺激等,有利于耳部炎症的恢复。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成人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要注意抗生素等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在使用药物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