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病因,由溃疡侵蚀血管致大量出血,病因主要是溃疡病灶侵蚀血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致溃疡易出血,发病机制是溃疡底部血管受侵蚀致动脉破裂出血剧烈,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补充血容量、止血)和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方面:主要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灶侵蚀血管所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形成溃疡的基本因素,当溃疡不断加深,累及血管时,血管破裂就会引起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使得溃疡更容易发生并进而导致出血。
发病机制上:溃疡底部的血管受到侵蚀,动脉破裂出血相对较剧烈。因为动脉压力较高,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血液流入消化道后,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机体发生代偿性反应,若出血不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症状:
呕血与黑便:这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典型表现。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血,呕血多为咖啡色样物质,这是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随后多出现黑便,黑便呈柏油样,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如果出血速度快,也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根据出血量的不同,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少量出血时,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表现;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心慌、出汗、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例如,当失血量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约800-1000ml以上)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如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
体征:腹部体征早期多不明显,当出血量大时,可能出现肠鸣音活跃,这是因为肠道内有出血,刺激肠道蠕动增强。随着休克的发展,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诊断方法
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期溃疡症状有无加重等情况,结合患者出现的呕血、黑便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初步考虑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可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重要方法。胃镜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出血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例如,能够清晰地看到溃疡底部的血管是否暴露,判断出血的活跃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细胞比容降低,提示有失血。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帮助。
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治疗手段,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非手术治疗:
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胶体溶液等,以纠正休克,维持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
止血措施:可采用药物止血,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因为胃酸分泌增多会加重溃疡出血,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等;还可以通过胃镜进行局部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物、使用止血夹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积极非手术治疗仍不能止血,或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有再次出血风险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处理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在补液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输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补液等治疗时要精确控制补液速度和量,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对血容量变化的代偿能力较弱,出血后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后果。
孕妇患者:孕妇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既要考虑孕妇的病情,又要考虑胎儿的安全。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时要充分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如胃镜检查在妊娠中晚期一般可以谨慎进行,药物的使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