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眼底出血是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特征。常见引发原因有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及眼底可见出血病灶;危害是影响视力预后,治疗需针对病因,止血促吸收,必要时激光或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关注意事项,老年人防基础病,糖尿病患者控血糖定期筛查,儿童青少年重视视力问题。
一、常见的引发原因
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是常见诱因。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高血压患者的比例相对较高,高血压会使视网膜血管壁受到损伤,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逐渐形成微血管瘤、出血等病变。据统计,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情况,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眼底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视网膜血管炎: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等有关。炎症会破坏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全身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的小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的眼底动脉压升高,超过了血管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出血。
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等,会使血管弹性下降、狭窄,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血管的稳定性,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
血液病:例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血,眼底也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影响,眼底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二、眼底出血的表现
症状
视力下降: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出血位于黄斑区,视力下降往往比较明显,可能在短期内视力急剧下降。例如,黄斑区是视网膜最敏感的部位,一旦有出血,会严重影响中心视力,导致看东西模糊、变形等。
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能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飞舞一样,这是因为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影响了光线的传播。
体征
眼底检查可见出血病灶:通过眼底镜等检查,可以看到视网膜上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出血斑,出血的形态可以是点状、片状、火焰状等不同形式。
三、眼底出血的危害及治疗原则
危害
影响视力预后:如果眼底出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出血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组织受损,引起视网膜纤维化、增殖性病变等,进一步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例如,长期的眼底出血会使视网膜缺血缺氧,诱发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再次出血,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视力。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使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降糖药物调整或胰岛素治疗等。
止血及促进血液吸收:根据病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促进血液的吸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对于严重的眼底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如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以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对于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或伴有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等。
四、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眼底出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血压、血糖的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计划,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疲劳等。
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及青少年眼底出血较为少见,但也可能因视网膜血管炎等疾病引起。如果儿童出现视力问题,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儿童,更要密切关注,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