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症状有什么
早产儿脑瘫在运动、肌张力、姿势、反射、智力语言及感知觉等方面有多种异常表现,如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保护性反射减弱缺失、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异常等,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评估,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并注意提供适宜护理促进健康发育。
一、运动发育异常
早产儿脑瘫在运动方面常表现出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足月儿。例如,正常新生儿在3个月左右能抬头,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在4个月甚至更晚仍不能很好抬头;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能独坐,脑瘫患儿可能独坐不稳或无法独坐;在站立和行走方面,正常婴儿1岁左右能独站,1岁半左右能独走,脑瘫患儿可能站立时姿势异常,如脚尖着地、双腿交叉等,行走时步态异常,如剪刀步等。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功能,早产儿由于早产,大脑发育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这种运动发育的异常情况。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儿可出现肌肉紧张度增加,表现为肢体僵硬。例如,被动活动患儿的肢体时,感觉阻力较大。这是由于大脑受损后,对脊髓和脑干的抑制或兴奋作用失调,导致肌张力调节异常。早产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在出生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缺氧、感染等),更易引发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2.肌张力减低:部分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肢体松软,活动时幅度大且无力。例如,抱起患儿时感觉肢体像棉花一样松软,不能很好地维持自身姿势。这是因为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使得肌肉无法正常维持一定的紧张度,早产儿本身大脑发育不成熟,在早产相关因素影响下,更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现象。
三、姿势异常
早产儿脑瘫患儿常存在异常姿势,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到中立位;直立位时下肢内收交叉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运动控制失调,使得身体在不同体位下的姿势不能保持正常。早产儿由于早产,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在出生后的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姿势的表现。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存在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拥抱反射过于活跃或持续时间过长等。这是因为大脑对原始反射的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早产儿大脑发育受早产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原始反射异常的情况。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出现降落伞反射等保护性反射,用于维持身体平衡和避免摔倒。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如当将患儿置于倾斜位时,不能及时出现相应的保护肢体伸展动作来维持平衡。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平衡和保护机制的控制,早产儿本身大脑发育不成熟,在早产相关因素作用下,更易出现保护性反射异常。
五、智力、语言及感知觉异常
1.智力障碍: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认知、学习、理解等能力低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大脑受损影响了智力发育相关的脑区功能,早产儿由于早产,大脑发育基础相对薄弱,在出生后又可能面临各种影响大脑发育的因素,所以更易出现智力方面的问题。
2.语言障碍: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失语等情况。例如,正常婴儿1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叫爸爸妈妈,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年龄阶段不能正常发音或表达语言。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相关脑区受到影响,早产儿大脑发育未完全,在早产等因素干扰下,语言发育更容易出现异常。
3.感知觉异常:可能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如对光线、声音的反应迟钝,触觉敏感性异常等。这是由于大脑对感知觉信息的处理功能受到影响,早产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在早产相关因素影响下,感知觉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情况。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多样,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早产儿在运动、姿势、反射、智力语言及感知觉等方面出现与正常同龄儿明显不同的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如神经系统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在照顾早产儿过程中要注意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护理,促进其健康发育,减少不良因素对早产儿大脑发育的进一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