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形成原因有哪些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作用降低、胃排空延迟、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等因素有关,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解剖结构相关因素和神经调节因素;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包括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延迟包括胃动力不足和饮食习惯影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包括防御机制受损以及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一、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
1.解剖结构相关因素:下食管括约肌(LES)是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若LES压力降低,如某些先天性结构异常或因年龄增长导致的组织退变等因素,使得LES不能有效关闭,就容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LES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LES压力下降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2.神经调节因素:神经递质等对LES的调节失衡也会影响其功能。比如,一些胃肠激素的异常分泌可能干扰LES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导致LES压力降低,常见的如胃动素、缩胆囊素等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其中。此外,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兴奋不足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等情况,也可能影响LES的功能,进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正常情况下,食管的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及时清除。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障碍时,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食管蠕动减弱,或者食管本身的病变影响了蠕动功能,就会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机会,从而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例如,患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影响食管蠕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清除反流物以及保护食管黏膜的作用。如果唾液分泌减少,如一些药物副作用导致唾液分泌受影响,或者自身唾液腺功能减退等情况,就会减弱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使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反流胃酸的侵蚀,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服用某些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影响唾液分泌的药物的人群,需注意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三、胃排空延迟
1.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当胃内压力超过LES压力时,就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胃动力不足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窦炎,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累及胃肠神经,导致胃动力障碍,进而引发胃排空延迟,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影响胃肠神经和肌肉的功能,使胃排空减慢,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2.饮食习惯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如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内压力迅速升高,超过LES压力引起反流;进食过多高脂肪、高糖食物,这些食物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增加反流的风险。比如长期喜欢食用油炸食品、甜食且饮食无规律的人群,患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四、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防御机制受损:食管黏膜本身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包括上皮前、上皮和上皮后防御机制。当一些因素导致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反流胃酸等刺激物的损伤。例如,长期吸烟、饮酒会损伤食管黏膜的上皮前防御机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可对食管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和损害,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此外,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如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使反流性食管炎更容易发生。比如长期吸烟者,其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影响,相比不吸烟者更易患上反流性食管炎。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从年龄方面看,儿童时期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但若没有不良因素影响,一般发病风险相对较低;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食管黏膜屏障功能进一步降低,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增加。从性别方面,一般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没有明显的绝对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也可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妊娠中晚期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同时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胃部,导致胃排空延迟等情况,使得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有所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