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早产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姿势异常(仰卧、俯卧、坐姿等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引出)、生长发育迟缓(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迟缓),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利于预后,照顾时要按安全护理原则并提供康复训练环境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可能出现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在给患儿穿衣服活动肢体或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时,能感觉到肌肉比正常婴儿紧张。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节,早产儿本身脑部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这种肌张力异常情况,肌张力增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姿势和运动功能。
肌张力减低:部分患儿会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比如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处于过于松软的状态,自主运动减少。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失调,早产儿脑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脑损伤后更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肌张力减低会影响患儿的姿势保持和运动能力发展。
姿势异常
异常的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以及神经对姿势的调节功能障碍,早产儿脑部发育未成熟,在子宫内或出生后的不良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的仰卧位姿势,这种异常姿势会持续影响患儿的正常运动发育。
异常的俯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用前臂支撑身体,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抬头困难、不能用前臂支撑、臀部抬高、四肢屈曲等异常姿势。这与脑部对肌肉运动和姿势控制的异常有关,早产儿本身脑部发育不完善,发生脑损伤后影响了俯卧位时的正常姿势控制,异常的俯卧位姿势也是早产儿脑瘫的主要表现之一。
异常的坐姿姿势:正常婴儿能在相应月龄保持稳定的坐姿,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不能独坐、坐姿歪斜等异常姿势。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患儿对坐姿的控制能力,早产儿脑部发育未成熟,更容易受到脑损伤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坐姿异常,坐姿异常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和学习坐立等运动技能。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内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例如拥抱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握持反射在6个月后仍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调节和抑制功能,早产儿脑部发育不完善,发生脑损伤后更易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原始反射异常是早产儿脑瘫的重要表现之一,反映了脑部神经发育的异常状态。
病理反射引出: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会引出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正常情况下,病理反射在婴儿期不应该出现,而脑瘫患儿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异常,从而出现病理反射。这与早产儿脑部发育未成熟且可能存在的脑损伤有关,病理反射的引出提示患儿脑部存在病变,影响了神经传导和反射的正常调节。
生长发育迟缓
体格生长迟缓: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低于正常同龄儿的生长曲线。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患儿的进食、营养吸收以及身体的整体代谢等功能,早产儿本身出生时就可能存在生长发育基础较弱的情况,再加上脑瘫的影响,使得体格生长进一步迟缓。
神经心理发育迟缓:在认知、语言等神经心理发育方面,早产儿脑瘫患儿也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例如在认知方面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较迟钝,语言发育可能延迟,不能在相应月龄发出正常的语音、理解简单的指令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心理发育的相关脑区功能,早产儿脑部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脑损伤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神经心理发育迟缓的情况,生长发育迟缓是早产儿脑瘫多方面表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温馨提示: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时窒息等)的早产儿,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有上述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干预,干预越早,对患儿预后的改善可能越有利。同时,在照顾早产儿脑瘫患儿时,要注意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提供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等,以促进患儿尽可能改善运动和发育等方面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