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环境因素(湿度、温度)和机体因素(免疫力、外耳道局部环境)可致病因,有瘙痒、耳内不适、分泌物等症状,通过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真菌为主,需预防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注意耳部卫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是外耳道炎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外耳道引起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环境因素
湿度:外耳道处于相对潮湿的环境时容易滋生真菌。比如长期处于炎热、潮湿的地区,或者游泳、洗澡后外耳道未及时擦干,水分残留使得局部湿度增加,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经常玩水,且家长未很好地帮助其擦干外耳道,就更容易患真菌性外耳道炎;而一些喜欢出汗的人群,外耳道也易因汗液积聚导致湿度升高,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温度:温暖的环境适合真菌生长繁殖。正常人体外耳道温度一般在一定范围,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如夏季高温天气,外耳道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2.机体因素
免疫力: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机体对真菌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水平较高,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且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易罹患真菌性外耳道炎。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本身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比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者因患有其他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也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引发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局部环境:外耳道局部的皮肤损伤、耵聍(耳屎)堆积等情况会改变外耳道的微环境,利于真菌滋生。比如经常挖耳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为真菌提供了侵入和定植的场所;耵聍较多时,耵聍会阻塞外耳道,造成局部潮湿、温暖且缺氧的环境,促进真菌生长。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瘙痒:患者常感到外耳道剧烈瘙痒,这种瘙痒感较为明显,有时难以忍受,儿童可能会表现出频繁搔抓外耳道的行为。比如有的患儿会不断用手抓耳朵,甚至因为瘙痒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
耳内不适:患者可感觉耳内有闷胀感、堵塞感,有的还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如果真菌感染较为严重,炎症累及鼓膜等结构,可能会影响听力。
分泌物:外耳道会有分泌物,分泌物一般呈白色、黄色或者黑色,质地可为稀薄的水样、黏稠的豆渣样等。例如有的患者外耳道分泌物呈豆腐渣样,这是比较典型的真菌性外耳道炎分泌物表现。
2.体征
外耳道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有白色、灰色或者黑色的霉苔,霉苔可呈膜状或碎屑状,易刮除,刮除后局部皮肤可能会有轻度充血、糜烂。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情况,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有外耳道进水、挖耳等情况。比如询问患者最近是否因为感冒等原因长期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或者是否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等情况。
2.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外耳道,观察外耳道皮肤及分泌物的情况,如发现有上述典型的霉苔等表现,初步怀疑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3.实验室检查: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若能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涂片,找到真菌的形态结构,或者通过培养分离出致病真菌,从而确定是哪种真菌感染。
五、治疗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涂抹或滴耳等。但需注意,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六、预防
1.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洗澡后及时将外耳道擦干,可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尤其是儿童在玩水后更要注意及时擦干。平时也要注意避免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在出汗较多时,可使用干净的毛巾擦拭外耳道周围。
2.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避免因长期滥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
3.注意耳部卫生:不要频繁挖耳,挖耳时要使用干净的工具,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如果发现外耳道有耵聍堆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清理,不要自行随意清理,以免造成外耳道损伤。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儿童过度挖耳。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稳定合理的水平,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