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早产儿脑瘫需从临床表现观察、神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发育评估多方面综合判断,新生儿期有哺乳困难、肌张力异常等表现,1-6个月有不同异常姿势步态等,神经学检查包括原始反射、姿势反射、肌张力肌力检查,影像学有头颅超声、MRI,发育评估用神经发育量表,判断要综合多因素,家长应关注早产儿发育,及时带患儿检查评估,早期干预并给予关心支持。
一、临床表现观察
早产儿脑瘫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肌张力异常,部分患儿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肢体松软,部分患儿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1-3个月时,可能出现头后仰、手紧握拳不易掰开等异常姿势;4-5个月时,注视物体能力差,不能主动伸手抓物,俯卧位时抬头困难等。6个月后,可能仍不能独坐,行走时出现脚尖着地、剪刀步等异常步态。
二、神经学检查
1.反射检查
原始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早产儿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的情况。例如,握持反射在3-4个月应消失,若6个月后仍存在则可能提示异常。
姿势反射检查:可进行降落伞反射检查,正常婴儿在4-5个月时会出现降落伞反射,即当婴儿被突然往下放时,会伸出双手做出保护动作,早产儿脑瘫患儿此反射可能延迟出现或缺失。
2.肌张力及肌力检查
肌张力检查:通过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来判断肌张力情况。肌张力低下时,肢体活动阻力小,活动范围大;肌张力增高时,肢体活动阻力大,活动范围受限。可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来量化肌张力程度,该量表将肌张力分为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出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高,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高,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受累部分僵硬,不能活动)。
肌力检查:观察患儿主动运动能力,如抬头、翻身、坐立、爬行、行走等动作的完成情况。肌力低下的患儿难以完成相应动作,或动作完成质量差。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超声检查
对于早产儿,头颅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等情况。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根据出血的范围和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严重的出血可能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增加脑瘫发生的风险。脑白质软化则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区域的异常回声改变,提示白质损伤,与脑瘫的发生密切相关。
2.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可发现脑实质的病变,如脑皮质发育不良、脑萎缩、脑裂畸形等。例如,脑皮质发育不良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分布和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脑瘫;脑萎缩在早产儿脑瘫患儿中可能表现为脑体积减小,脑室和脑沟增宽等。MRI还能观察到脑部白质纤维束的情况,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运动和姿势异常。
四、发育评估
1.神经发育量表评估
常用的有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ayleyScalesofInfantandToddlerDevelopment),该量表从认知、运动、语言等方面对婴儿和幼儿的发育进行评估。对于早产儿脑瘫患儿,其在运动发育领域的得分可能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例如,在运动能力的评估项目中,如大运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手指的抓握、操作等)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落后。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DevelopmentalScreeningTest,DDST)也可用于早期发现儿童发育异常。通过对个人-社会、精细动作-适应性、语言、大运动四个能区的检查,判断早产儿是否存在发育偏离。若在某个能区的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相应月龄的水平,需进一步考虑脑瘫的可能。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判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于早产儿本身存在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早产这一特殊病史对发育的影响。家长应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在整个评估和后续干预过程中,要给予早产儿及家庭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患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