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50岁后因晶状体老化浑浊致视力障碍的常见眼科疾病,年龄、氧化损伤、紫外线暴露是发病机制相关因素,有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通过眼科检查诊断,药物可延缓进展,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可通过防晒、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眼部检查预防
一、老年性白内障的定义
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老化发生浑浊引起的视力障碍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浑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导致视力逐渐下降。一般在50岁以后开始出现,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年龄是最主要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发生改变,晶状体纤维逐渐发生变性、混浊。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功能逐渐衰退,对晶状体蛋白质的代谢调节能力下降,使得晶状体蛋白质逐渐聚集、变性。
2.氧化损伤:年龄增长过程中,体内抗氧化系统功能逐渐减退,而晶状体长期暴露在有氧环境中,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过多的自由基会攻击晶状体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聚集,进而引发白内障。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使得晶状体氧化损伤加重。
3.紫外线暴露: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会增加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紫外线可引起晶状体DNA损伤、蛋白质变性等。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由于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老年性白内障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这是最常见的表现,通常是缓慢进行性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表现为轻度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如看不清道路、阅读困难等。
2.对比敏感度下降:患者对不同对比度物体的分辨能力降低。例如,在有明暗对比的环境中,可能感觉物体的边界变得模糊,难以清晰辨别物体的细节。
3.屈光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近视度数增加,原本没有近视的人可能会突然出现近视,或者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这是因为晶状体浑浊导致其屈光指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眼睛的屈光状态。
4.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浑浊不均匀时,可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发生折射不均,导致患者出现单眼复视(看一个物体感觉成两个)或多视(看一个物体感觉成多个)的现象。
5.眩光:患者在强光下会感觉视物不清,出现眩光现象。这是由于浑浊的晶状体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增强,干扰了正常的视觉成像。
四、诊断方法
1.眼科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明确视力下降的程度。
裂隙灯检查:这是诊断老年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通过裂隙灯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的形态、浑浊程度和部位等。可以看到晶状体不同部位的浑浊情况,如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等不同类型的表现。
眼底检查:虽然眼底检查主要是观察眼底情况,但可以辅助判断老年性白内障对视力影响的程度。因为如果晶状体浑浊严重,可能会影响眼底的观察,但对于一些轻度浑浊的情况,通过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等眼底结构是否正常,排除其他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下降的可能。
眼压检查:排除青光眼等其他可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因为青光眼也可能引起视力问题,而眼压异常是青光眼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治疗与预防相关考虑
1.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老年性白内障,药物治疗主要是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但还没有药物能够完全治愈已形成的白内障。一些抗氧化剂类药物,如谷胱甘肽等,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延缓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进程。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对于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2.手术治疗:当老年性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是通过摘除浑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手术效果通常较好,但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相应增加。
3.预防措施
防晒:外出时佩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照射,降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选择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如紫外线阻挡率达到99%-100%的太阳镜。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包括晶状体的健康状态。
定期眼部检查: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老年性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