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如何区别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需综合患者各项信息全面分析以区分两者制定合适治疗方案,慢性胰腺炎腹痛反复发作、可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等,各年龄段可发病,长期饮酒等是风险因素;胰腺癌腹痛、黄疸等为首发症状,多见于40岁以上,长期吸烟等是危险因素;超声、CT、MRI等检查在两者中有不同表现;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有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胰腺癌但慢性胰腺炎一般不轻易有创检查。
一、临床表现方面
慢性胰腺炎:
腹痛是常见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背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等。疼痛发作与饮食有关,常因进食油腻食物等诱发。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如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等,粪便量多、有油滴、恶臭。部分患者可出现消瘦,这是因为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影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长期饮酒者更易患慢性胰腺炎,男性相对可能有更高的发病率,长期高脂饮食、有胰腺炎病史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胰腺癌:
腹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钻痛,夜间及仰卧与脊柱伸展时疼痛加重,俯卧、弯腰时可使疼痛减轻。黄疸是胰头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尿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等。还可出现消瘦、乏力,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有关。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一般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
年龄上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等生活方式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有胰腺炎病史尤其是慢性胰腺炎长期不愈者,患胰腺癌风险可能增加。
二、影像学检查方面
超声检查:
慢性胰腺炎: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扭曲,可呈串珠状,部分患者可见胰腺钙化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及图像解读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儿童进行超声检查需注意适度镇静等以配合检查。
胰腺癌:超声可显示胰腺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多为低回声,胰管可呈“串珠样”扩张(胰头癌时胰管和胆总管同时扩张呈“双管征”)。
CT检查:
慢性胰腺炎: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改变,如胰腺萎缩或肿大,胰管结石、钙化,胰腺假性囊肿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T检查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相似,但儿童需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尽量优化检查参数。
胰腺癌:CT平扫可见胰腺肿块,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还可发现肿瘤侵犯周围血管、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MRI及MRCP检查:
慢性胰腺炎:MRI可更好显示胰腺实质病变及胰管情况,MRCP能清晰显示胰管形态,如胰管狭窄、扩张、扭曲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MRI相对更安全,可用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评估。
胰腺癌: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与CT类似,MRCP有助于显示胰胆管梗阻情况,明确梗阻部位及原因。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肿瘤标志物:
慢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但慢性胰腺炎时一般呈轻度升高或正常。CA19-9可轻度升高,但通常小于100U/ml,而胰腺癌时CA19-9往往明显升高,可大于370U/ml。不同年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基础水平可能有差异,儿童的肿瘤标志物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参考值判断。
胰腺癌:CA19-9是最常用的胰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此外,CA242、CA50等也可能升高。但需注意,部分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疾病也可引起CA19-9轻度升高,存在假阳性情况。
粪便检查:
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时,粪便中的弹性蛋白酶-1含量降低,可用于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的粪便弹性蛋白酶-1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参考范围。
胰腺癌:粪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等综合诊断。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方面
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病理可见胰腺腺泡萎缩、间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胰管扩张、胰管内结石或蛋白栓形成等。通过胰腺活检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但慢性胰腺炎一般不轻易进行有创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多通过临床综合表现及其他检查手段诊断。
胰腺癌:通过胰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需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总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临床上需综合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区分两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