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检查三类。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及附件形态等,绝经后内膜超5mm患癌风险增加,肥胖或有性生活史女性可经阴道超声)、CT(显示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助于判断转移、肿瘤范围和分期,但有辐射,孕妇慎用)、MRI(软组织分辨强,准确显示病灶大小等,诊断早期肌层浸润优于超声和CT,费用高、时间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做);实验室检查有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能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和基因检测(检测特定基因突变助了解肿瘤行为和预后,对林奇综合征相关患者有意义);病理检查有诊断性刮宫(确诊重要方法,分段诊刮可鉴别来源和分期,有创检查需防感染)和宫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宫腔,诊断准确,有禁忌证,检查后不适可自行缓解)。特殊人群如孕妇选检查要谨慎,绝经后女性异常出血要及时查,肥胖女性检查要选合适方式,有家族史人群要定期检查和必要时基因检测。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形态、大小及结构。经阴道超声能更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回声等情况。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若超过5mm,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增加;而育龄期女性在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厚度会有变化,增殖期内膜逐渐增厚,分泌期进一步增厚,若出现内膜厚度异常增厚或回声不均等表现,需进一步检查。肥胖女性因腹部脂肪层较厚,经腹部超声可能图像不清晰,此时经阴道超声更为合适。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可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无性生活史的女性则采用经腹部超声检查。
2.CT检查: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情况,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对于肿瘤较大、怀疑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的患者,CT能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范围和分期,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孕妇应避免进行CT检查,如需明确病情,可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其他检查方法。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能更准确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大小、位置以及肌层浸润深度,对于判断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在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情况方面,MRI优于超声和CT。不过,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能会升高,尤其是伴有盆腔或腹腔转移的患者。但CA125升高并非子宫内膜癌所特有,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因此不能仅凭CA125升高来诊断子宫内膜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此外,HE4等肿瘤标志物也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2.基因检测:近年来,基因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检测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情况,如错配修复基因(MMR)、POLE基因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对于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基因检测可发现其携带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助于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癌症筛查。
三、病理检查
1.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分段诊刮是诊断性刮宫的一种特殊方式,先刮取宫颈管内膜,再刮取宫腔内膜,分别送检,以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明确肿瘤的来源和分期。诊断性刮宫是一种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少量阴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对于一些早期子宫内膜癌,宫腔镜能更清晰地发现微小病灶。但宫腔镜检查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急性生殖道感染、心功能不全等患者不宜进行。检查后可能会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部坠胀等不适,一般在几天内可自行缓解。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在怀疑有子宫内膜癌时,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谨慎,应尽量避免有辐射的检查,如CT等。需在多学科医生(妇产科医生、肿瘤科医生等)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方法。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因为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较高,在进行超声等检查时可能会因腹部脂肪影响图像质量,可提前告知医生自身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