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什么
甲状腺癌是发生在甲状腺的恶性肿瘤,有乳头状、滤泡状、髓样、未分化等分型,病因涉及辐射、遗传、碘摄入异常等,临床表现有甲状腺结节或肿块、压迫症状、转移相关表现等,诊断靠影像学、实验室、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性核素、内分泌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甲状腺癌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甲状腺癌的分型
1.乳头状甲状腺癌: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70%-80%。好发于儿童和年轻女性。其生长相对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通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2.滤泡状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15%-20%,常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肿瘤细胞可以侵犯血管,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如转移至肺、骨等部位。
3.髓样癌:约占甲状腺癌的3%-10%,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能分泌降钙素等物质。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表现。
4.未分化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0%,多见于老年人,恶性程度极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
二、甲状腺癌的病因
1.辐射因素:儿童时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是明确的甲状腺癌危险因素。例如,因某些疾病进行颈部放疗后,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2.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癌具有遗传倾向,如家族性髓样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一些基因突变相关的综合征也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等。
3.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或碘过量都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例如,碘缺乏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三、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
1.甲状腺结节或肿块:多数患者是因发现甲状腺内有结节或肿块而就诊。结节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往往提示恶性可能,但这并非绝对,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2.压迫症状:当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
3.转移相关表现:晚期甲状腺癌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能出现远处转移部位相应的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
四、甲状腺癌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评估的首选方法,可初步判断结节的大小、位置、形态、质地、血流情况等,根据超声表现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风险。
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评估甲状腺癌的肿瘤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验室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部分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可能正常,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降钙素等相关标志物检查:髓样癌患者血清降钙素等标志物水平可能升高,有助于髓样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3.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甲状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FNA)或手术切除组织活检等方式获取病理标本进行检查,明确甲状腺癌的具体分型和病理特征。
五、甲状腺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分型、分期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甲状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对于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2.放射性核素治疗:适用于某些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甲状腺癌、滤泡状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以及复发转移灶的治疗。利用放射性碘被甲状腺癌细胞摄取后释放射线破坏癌细胞。
3.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制剂,如左甲状腺素钠片,一方面补充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通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降低甲状腺癌复发的风险。
六、不同人群甲状腺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甲状腺癌:儿童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甲状腺癌比例相对较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兼顾肿瘤治疗和正常组织功能的保留,术后长期随访监测非常重要,因为儿童甲状腺癌有复发的可能,且要密切关注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老年甲状腺癌: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往往身体机能较差,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上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未分化甲状腺癌在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其预后差,治疗主要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3.女性甲状腺癌: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为甲状腺癌的诊断可能会给女性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同时,女性患者在术后内分泌治疗等方面要遵循规范,保证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合适范围,以减少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