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与白内障是两种常见眼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眼部检查、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情况上有区别。青光眼是病理性眼压增高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眼病,发病机制与房水外流受阻等有关,症状多样,眼部检查包括眼压、眼底、视野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白内障是晶状体变性致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症状是视力进行性下降,眼部检查有视力和晶状体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各有不同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压升高可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影响视觉信息的传递。例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房水外流受阻主要是小梁网途径发生病变,房水排出阻力增加,但眼压升高的过程相对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各种原因如氧化、紫外线照射、年龄相关的代谢变化等可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使其透明度下降。年龄是白内障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概率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也会促进白内障的发生发展,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晶状体水肿和蛋白质变性。
二、症状表现
青光眼:不同类型青光眼症状有所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眼痛、头痛,伴有视力急剧下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眼部表现为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瞳孔散大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眼胀、视物模糊等,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视野逐渐缺损,晚期可导致失明,其视野缺损表现为周边视野逐渐缩窄,如管状视野等。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如同隔着一层雾。通常是无痛性、缓慢进展的视力下降,一般不伴有眼痛、头痛等症状,但在过熟期的白内障可能会出现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等并发症,此时可出现眼痛等类似青光眼的症状。
三、眼部检查差异
青光眼:
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项目,青光眼患者眼压多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但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眼压昼夜波动大等情况。
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情况,青光眼患者早期可出现视神经盘凹陷加深扩大,随着病情进展,视神经萎缩进一步加重,视神经盘颜色变淡等。
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检查,可发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管状视野等。
白内障:
视力检查:主要是检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白内障患者视力会低于正常,且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视力逐渐下降。
晶状体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情况,能明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如皮质性、核性、后囊下性等)、范围和程度,晶状体混浊是白内障的直接体征。
四、治疗方法
青光眼: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来降低眼压,如拟副交感神经药(毛果芸香碱)、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等,药物可通过减少房水生成、增加房水排出等机制降低眼压。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不同类型青光眼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周边虹膜切除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手术目的是建立有效的房水流出通道以降低眼压。
白内障: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确切药物能完全治愈白内障,但一些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展,如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等,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是青光眼和白内障的高发人群。对于青光眼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使用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对于白内障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术后需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青光眼相对少见,多为先天性青光眼,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上多需尽早手术;儿童白内障可能由先天性因素、外伤、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如果影响视力发育,需尽早手术,以免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手术方式和人工晶状体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妊娠期女性:如果妊娠期女性患有青光眼,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一些降眼压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眼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妊娠期女性患白内障相对较少,若在妊娠期发生白内障,一般需待分娩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