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的难治性青光眼,特征是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致房角关闭、眼压升高及眼痛、视力下降等;发病与缺血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及房角结构改变致眼压升高相关;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相关;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降眼压及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缺血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多种眼部或全身疾病可导致眼部缺血,例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当视网膜缺血时,会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的形成。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例,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视网膜血管,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启动VEGF等因子介导的新生血管生成过程,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且会逐渐长入前房角,阻塞房水流出通道。
2.房角结构改变与眼压升高:新生血管长入前房角后,会引起房角粘连闭合。正常情况下,房水通过前房角的小梁网等结构流出眼外,当房角粘连闭合后,房水流出受阻,导致眼压急剧升高。眼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眼部组织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1.眼部症状
眼痛:患者常感眼部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头部,这是由于眼压急剧升高刺激眼部神经所致。例如,急性发作时眼压迅速升高,眼部组织受到压迫,引起明显的疼痛不适。
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高眼压损害了视网膜、视神经等眼部组织。在疾病早期,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加重,视力下降会愈发明显。
眼红:眼部结膜充血,这是由于眼部血管扩张等因素引起。
2.体征
前房角新生血管: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发现前房角有新生血管形成,这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体征之一。
眼压升高:眼压测量值通常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一般可超过21mmHg。不同患者的眼压升高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多数患者眼压处于较高水平。
相关疾病关联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约有50%-70%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会在发病后3-6个月内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是因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进而引发新生血管形成相关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晚期,尤其是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较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以及血糖控制不佳,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缺血缺氧情况愈发严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眼部疾病史、全身疾病史,例如是否有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等病史,这对于判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有重要意义。
2.眼部检查
眼压测量:使用眼压计测量眼压,了解眼压水平,眼压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前房角镜检查:直接观察前房角结构,发现新生血管等异常情况,是确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关键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视网膜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等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
1.降低眼压
药物治疗: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等,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等机制降低眼压。但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眼压升高的情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睫状体光凝术等,通过破坏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来降低眼压。
2.针对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发病,例如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以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从源头上控制病情发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眼部血管发育异常或某些罕见的全身疾病相关。在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降眼压等,但药物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视力、眼压等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例如,在使用降眼压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治疗全身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眼部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权衡利弊。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例如,某些降眼压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或婴儿,影响其健康,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谨慎评估,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优先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