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食管癌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肺部、消化道、心血管等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因多种因素致吻合口愈合不良,有相应临床表现;肺部感染因多种因素致痰液积聚引发,有相应表现;胃排空障碍因手术影响胃功能致胃蠕动减慢,有相应表现等。
一、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1.吻合口漏:
发生机制:多因吻合口局部血供不足、感染、吻合技术不佳等因素导致。例如,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处组织愈合需要良好的血运,若手术中血管处理不当,或患者本身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影响吻合口的愈合,从而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血管弹性降低,血供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吻合口漏。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胸腔闭式引流液中可出现食物残渣等。若发生严重的吻合口漏,可导致胸腔感染,进而引发脓胸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2.吻合口狭窄:
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吻合口局部炎症反应后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所致。术后早期的炎症水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吻合口狭窄,但如果炎症消退后仍持续存在狭窄,则多与纤维组织过度增生有关。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身体的修复和代谢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会增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尤其是吞咽固体食物时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的情况。
二、肺部相关并发症
1.肺部感染:
发生机制:食管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减退,且术后患者因疼痛等原因不敢有效咳嗽咳痰,导致痰液积聚在肺部,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此外,手术操作对胸部组织的扰动,也可能导致肺部的防御功能下降。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血液循环减慢,痰液更易沉积,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气促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胸片或胸部CT可发现肺部炎症阴影。
2.肺不张:
发生机制:术后患者呼吸活动受限,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不畅,导致部分支气管阻塞,引起肺不张。例如,患者因伤口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使得肺泡内气体吸收,肺组织萎陷。肥胖患者由于胸壁较厚,呼吸运动相对受限,发生肺不张的风险可能更高。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相应肺叶或肺段的肺不张表现。
三、消化道相关并发症
1.胃排空障碍:
发生机制:食管癌术后,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神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蠕动减慢,出现胃排空障碍。可能与手术中迷走神经损伤、胃肠动力相关激素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胃肠神经病变等问题,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能含有胆汁。
2.反流性食管炎:
发生机制: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术后胃的位置改变,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反流。肥胖患者腹内压较高,更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心血管相关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手术创伤、疼痛刺激、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可导致心律失常。食管癌患者多为中老年,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手术应激可诱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心脏的代偿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患者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早搏、房颤等。
2.心肌梗死:
发生机制:对于本身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手术应激可导致心肌缺血加重,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的紧张、疼痛等因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梗死。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的心肌梗死改变,心肌酶学检查可发现心肌酶升高。
五、其他并发症
1.乳糜胸:
发生机制:胸导管损伤是导致乳糜胸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手术中,胸导管解剖位置变异或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胸导管,使乳糜液漏出至胸腔。肥胖患者由于胸部脂肪较多,胸导管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可能相对模糊,增加了胸导管损伤的风险。
临床表现:患者胸腔引流液早期为淡黄色,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乳糜样液体,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长期乳糜胸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2.切口感染:
发生机制:手术切口在术后受到细菌污染等因素可引起感染。如果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老年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也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切口分泌物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