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怎么造成的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癌)、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肠道疾病(如肠结核、炎症性肠病、结肠癌和直肠癌、缺血性肠病、肠息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还有医源性因素导致消化道出血,包括内镜检查或治疗、介入治疗、药物因素等引起的出血
一、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1.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导致食管黏膜下静脉丛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例如,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有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的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高。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酗酒等引起,剧烈的呕吐使腹内压骤增,导致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引起出血。多见于有频繁剧烈呕吐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胃肠道梗阻需频繁呕吐的患者等。
食管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中老年人且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时需警惕食管癌。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胃溃疡多发生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溃疡病灶侵蚀黏膜下血管导致出血,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风险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也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高危人群。
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种因素可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溃疡而出血;长期大量饮酒也可损伤胃黏膜引起出血。有严重创伤病史、大手术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容易发生此类出血。
胃癌: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消瘦、腹痛等表现。多见于年龄较大、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有胃部不适症状未规范诊治的人群。
3.肠道疾病
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病变多发生在回盲部,溃疡型肠结核可因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出血。有结核病接触史、长期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同时伴有腹痛、腹泻,且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人群需考虑肠结核。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溃疡,炎症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多见于青少年及中青年,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同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结肠癌和直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肠道血管导致出血,表现为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结肠癌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的人群,出现消化道出血且伴有上述症状时要警惕肠道肿瘤。
缺血性肠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肠黏膜缺血、坏死、溃疡,从而发生出血。有动脉硬化病史的老年人,尤其是出现腹痛后不久出现便血的情况,要考虑缺血性肠病。
肠息肉:肠道息肉表面的黏膜容易糜烂、出血,尤其是较大的息肉或腺瘤性息肉。部分肠息肉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出现消化道出血时被发现。
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瘀斑,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如呕血、黑便等。常见于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白血病患者除了有贫血、发热、感染等表现外,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有血友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时需考虑该病。
2.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可导致全身小血管损伤,引起消化道出血。有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表现,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的人群要考虑流行性出血热。
三、医源性因素导致消化道出血
1.内镜检查或治疗:如胃镜、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内镜下息肉切除、黏膜下肿瘤切除等治疗操作也可能引起出血。进行过内镜相关检查或治疗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症状。
2.介入治疗:如经动脉栓塞治疗等,可能因血管操作导致局部血管损伤出血。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如抗凝剂(华法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注意监测消化道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