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会有哪些表现
早产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喂养困难、语言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等,其表现因个体差异,早期可能不明显,家长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需密切观察,发现疑似表现及时带患儿就医,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异常的肌张力模式,出现各种奇怪的姿势。常见的有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上肢内收内旋等。比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或者下肢伸直、内收,脚呈马蹄内翻状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后,对肌肉的控制失衡,使得肌肉持续处于异常的紧张或松弛状态,进而导致身体姿势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可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上肢或下肢时,感觉像在弯曲一根较硬的木棍,活动不灵活。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肉的正常调节,使得肌肉紧张度升高。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
肌张力减低:部分患儿会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缺乏正常的力量和张力。如患儿仰卧位时四肢松软下垂,不能保持正常的体位,像棉花一样无力。这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减弱,使得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多见于低肌张力型脑瘫患儿。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持续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的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的调控,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退。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儿童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平衡反射、降落伞反射等。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消失,例如当尝试让患儿处于可能摔倒的姿势时,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保护动作来防止摔倒。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调控能力,使得保护性反射无法正常建立或发挥作用。
生长发育迟缓
体格生长迟缓:早产儿脑瘫患儿在体格生长方面可能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这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活动量减少,营养摄入和吸收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有关。同时,脑部病变也可能影响了生长激素等相关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进而导致体格生长迟缓。
智力发育迟缓: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会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的情况。表现为认知能力、语言发育等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例如,在认知方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差,语言发育上可能说话晚,词汇量少,表达能力差等。这是因为大脑是智力发育的重要器官,脑瘫导致脑部损伤,影响了大脑的神经发育和功能,从而影响了智力的正常发展。
癫痫发作
约有1/3-1/2的早产儿脑瘫患儿会合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如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出现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也可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如局部肢体的抽搐等。癫痫发作是由于脑部损伤后,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频繁的癫痫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影响患儿的预后,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喂养困难
早产儿脑瘫患儿常存在喂养困难的问题。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咳、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和神经调控受到影响,导致喂养过程不顺利。长期的喂养困难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导致生长发育进一步迟缓,需要采取特殊的喂养方式,如采用小勺慢慢喂食、选择特殊的奶嘴等,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
语言障碍
很多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语言障碍。可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晚、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功能,以及与语言相关的肌肉的协调运动。例如,控制口唇、舌头、咽喉等部位肌肉的运动出现障碍,导致语言的发音和表达受到影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需要进行早期的语言康复训练,帮助其改善语言功能。
视力和听力障碍
视力障碍: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眼球运动障碍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可能影响了视觉中枢或相关神经的发育和功能。例如,视觉中枢受损会导致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异常,进而出现视力方面的问题。
听力障碍:也有一些患儿会合并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等。这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听觉传导通路或听觉中枢的功能,导致听力受到影响。对于早产儿脑瘫患儿,需要定期进行视力和听力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康复治疗。
温馨提示:早产儿脑瘫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而且早期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的早产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上述疑似脑瘫的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早期干预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能够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等多方面的情况,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