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中偏晚期
偏晚期胰腺癌依据UICC和AJCC的TNM分期系统定义,有局部进展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临床表现有局部腹痛、黄疸及全身消瘦、乏力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策略,预后差,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偏晚期胰腺癌的定义及分期依据
偏晚期胰腺癌通常涉及肿瘤在局部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一般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来判断。T代表原发肿瘤情况,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例如,当肿瘤已经超出胰腺本身,侵犯周围组织(如T3、T4),并且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但无远处转移(M0)时,就属于相对偏晚的分期阶段。
二、偏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等结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差异,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腹痛是偏晚期胰腺癌常见的首发或主要症状之一。男性和女性在腹痛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诱发或加重因素,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胰腺癌风险本身较高,出现腹痛等症状时更应警惕。
黄疸:若肿瘤压迫或侵犯胆总管,可导致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呈陶土色。这种情况在偏晚期胰腺癌中较为常见,随着肿瘤进展,黄疸可能逐渐加重。
2.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原因,患者会出现明显消瘦,体重短期内可下降较多,同时伴有乏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患者消瘦和乏力的程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较差,消瘦和乏力表现会更明显。
三、偏晚期胰腺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等情况,但对于早期较小的病变或胰腺后方的病变显示可能受限。
增强CT:能清晰显示胰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是诊断偏晚期胰腺癌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它可以通过对比剂的增强效果,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等。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与CT类似,尤其在显示胆道、胰管梗阻情况方面可能更具优势,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2.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9-9:虽然CA19-9不是胰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在偏晚期胰腺癌中,其血清水平往往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不过,部分胆道梗阻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CA19-9升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四、偏晚期胰腺癌的治疗策略
1.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身体状况允许、肿瘤局限但无法达到R0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的偏晚期胰腺癌患者,可能会考虑减瘤手术等,以缓解症状,如解除胆道梗阻等,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较低。
2.化疗
全身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的化疗方案。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化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化疗的利弊。
局部化疗:如动脉灌注化疗等,可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但也需要考虑局部药物灌注可能带来的局部血管损伤等风险。
3.放疗
包括外照射放疗和内照射放疗等。外照射放疗可以针对局部肿瘤进行照射,缓解疼痛、梗阻等症状,但需要注意放射性损伤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权衡放疗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损伤。
五、偏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及生存情况
偏晚期胰腺癌整体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其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一般状况(ECOG评分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Ki-67增殖指数等)、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年龄较大的患者通常预后相对更差一些,因为身体机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都较弱。生活方式中,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患者预后可能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相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偏晚期胰腺癌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时要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对治疗的耐受性。
2.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激素水平等对治疗的可能影响,同时在心理关怀方面要给予更多重视,因为女性可能在面对疾病时心理压力相对较大,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后也有一定影响。
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偏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肿瘤治疗的相互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在化疗等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加重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