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得了肠套叠有什么表现
肠套叠有典型表现如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还有非典型表现,小婴儿有精神状态改变、食欲减退等,不同年龄段患儿表现有差异,有既往史患儿复发风险高且需早期识别,伴基础疾病患儿病情复杂需多学科协作诊治。
一、典型表现
(一)阵发性哭闹
1.发生机制:肠套叠时,病变部位的肠管发生痉挛,导致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这是由于肠管蠕动紊乱、缺血缺氧等刺激神经引起的。
2.具体表现: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哭闹,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再次发作。这种哭闹与正常的饥饿、困倦等引起的哭闹不同,较为剧烈且有规律。多见于婴幼儿,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主要通过肢体动作和哭闹来体现。
(二)呕吐
1.发生情况: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甚至变为粪便样物。
2.原因分析: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近端肠管蠕动增强,引起呕吐。对于婴幼儿来说,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梗阻后更容易出现呕吐症状。一般在哭闹发作后不久就可能出现呕吐,年龄越小的患儿呕吐出现的时间可能越早。
(三)腹部包块
1.包块特征: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了类似腊肠的形状,在腹部可以被触摸到。例如,当回盲部发生肠套叠时,常可在该部位摸到这种包块,但需要注意检查时要轻柔,避免用力按压导致肠管损伤等情况。
2.出现时机:随着病情的发展,包块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与肠套叠的部位和肠管移动有关。一般在发病一段时间后可以触及到,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能摸到明显包块,这与套叠的程度、患儿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四)果酱样血便
1.表现形式: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套叠部位的肠黏膜与肠液混合形成果酱样物质。例如,肠套叠导致肠壁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相混合排出,就呈现出果酱样血便。但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肠套叠患儿都会出现果酱样血便,有些患儿可能在早期没有明显血便表现,容易被忽视。
二、非典型表现
(一)对于年龄较小患儿的特殊表现
1.精神状态改变: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肠套叠引起的腹部不适、疼痛等,导致患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肠道梗阻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从而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与正常健康时活泼的状态有明显区别,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变化。
2.食欲减退:由于肠道梗阻,患儿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即使没有明显的哭闹等症状,也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奶等,这也是需要家长关注的一个非典型表现。
(二)对于较大儿童的不同表现
1.腹痛性质变化:较大儿童可能能够表达腹痛的情况,腹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等,与婴幼儿阵发性哭闹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较大儿童的痛觉感受和表达能力与婴幼儿不同,其腹痛的表现形式相对更复杂一些。同时,较大儿童可能还会伴有腹胀等表现,随着病情发展,腹胀可能逐渐加重。
三、不同年龄段患儿表现的差异
(一)婴儿期(0-1岁)
1.哭闹特点:婴儿期肠套叠患儿阵发性哭闹更为典型,哭闹时双腿屈曲、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表现明显。这是因为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更剧烈,而且婴儿主要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
2.呕吐及血便出现情况:婴儿期患儿呕吐出现相对较早,血便出现时间一般在发病后6-12小时左右,但也有部分患儿血便出现较晚或不典型。由于婴儿腹部相对柔软,腹部包块有时较易触及,但检查时要特别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二)幼儿期(1-3岁)
1.症状表达:幼儿期患儿能够部分表达不适,可能会说腹痛等,但表达往往不够准确。阵发性哭闹仍然存在,但相对婴儿期可能有所减轻。呕吐和血便的表现与婴儿期类似,但幼儿能够配合家长和医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
2.腹部包块触及情况:幼儿期患儿腹部包块相对婴儿期可能更易触及,但同样需要注意检查方法,避免用力过度。同时,幼儿期患儿的精神状态改变也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如出现精神差、反应迟钝等情况,要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
四、特殊情况提示
(一)对于有既往肠套叠病史患儿
1.复发风险:有既往肠套叠病史的患儿再次发生肠套叠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需要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日常表现,一旦出现类似哭闹、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既往肠套叠可能提示存在一些肠道结构或功能上的潜在问题,再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
2.早期识别重点:对于有既往史的患儿,要重点关注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异常哭闹以及是否有呕吐等情况。由于有过病史,家长对肠套叠的警惕性应更高,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病情延误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对于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患儿
1.病情复杂性:如果患儿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肠套叠的表现可能会不典型,且病情发展可能更为复杂。例如,伴有营养不良的患儿,身体抵抗力较差,肠套叠发生后可能恢复较慢,而且其精神状态改变等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2.多学科协作:对于这类患儿,需要儿科医生与相关专科医生进行多学科协作诊治。在观察病情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肠套叠表现的影响以及肠套叠对基础疾病的加重作用,全面评估患儿的状况,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