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由什么引起的
感染性腹泻受病原体、传播和宿主因素影响。病原体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传播途径有经食物(污染、保存不当)、经水(水源、供水系统问题)、人际(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宿主方面,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免疫等因素易感染,性别影响不显著,卫生习惯、旅行、胃肠道基础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生活方式和病史因素也会影响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一、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是引起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细菌之一。某些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等可导致腹泻。例如,ETEC可产生耐热和/或不耐热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腹泻。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大肠杆菌是引起儿童和成人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其感染率相对较高。
2.沙门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多种类型。沙门菌感染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沙门菌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从而引发腹泻。沙门菌感染在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些人群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对沙门菌的清除能力较差。
3.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等。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的痢疾症状。志贺菌感染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儿童是志贺菌感染的高发人群之一。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每年秋冬季节是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季节,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轮状病毒后容易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需要特别关注。
2.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毒之一,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播,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诺如病毒感染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腹泻、呕吐,病程一般较短,但传播速度快,在封闭场所如学校、医院、邮轮等容易引起暴发。
(三)寄生虫感染
1.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肠黏膜坏死、溃疡,导致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经济不发达地区较为常见,患者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是影响感染的重要因素,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等容易导致感染发生。
2.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人体后主要寄生在小肠,可引起贾第虫病,导致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的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但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感染可能会加重,其感染情况与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如不注意手卫生、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二、感染性腹泻的传播因素
(一)经食物传播
1.食物污染:当食物在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就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的传播。例如,肉类在屠宰过程中如果被病原菌污染,加工成食品后如果烹饪不彻底,就会将病原菌带入人体。一些生食的蔬菜水果如果被含有病原体的污水灌溉或污染,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研究显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是导致食物污染从而引发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原因,如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等情况较为常见。
2.食物保存不当:食物保存温度、时间等不适宜也容易导致病原体滋生。例如,冷藏温度不够或冷藏时间过长,可能使一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用后引起感染性腹泻。在夏季,食物如果放置在室温下时间过长,很容易因细菌滋生而引发腹泻等问题。
(二)经水传播
1.水源污染: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是感染性腹泻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入水源,或者水源受到粪便等污染,其中的病原体就会通过饮水进入人体。在一些农村地区,如果使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就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研究表明,水源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生与水源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当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时,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2.供水系统问题:供水系统的管道破损、维护不当等也可能导致水源被污染。例如,供水管道在维修后如果没有彻底冲洗消毒,就可能使病原体进入供水管网,从而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几率。
(三)人际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密切接触感染患者的粪便、呕吐物等,如果不注意手卫生,病原体就可能通过手-口途径传播。例如,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如果污染了周围环境,照顾患者的家属如果没有正确洗手就接触食物或自身口腔,就容易被感染。儿童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由于密切接触机会多,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
2.飞沫传播:某些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在患者呕吐时产生的飞沫也可能传播病毒,周围人群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但相对食物和水传播来说,飞沫传播在感染性腹泻传播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在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如邮轮、医院病房等,飞沫传播也可能导致病毒的快速传播。
三、宿主因素对感染性腹泻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差。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中最为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婴幼儿的卫生习惯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周围物品后放入口中,增加了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所以婴幼儿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且病情相对较重,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衰退,肠道黏膜萎缩,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而且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性腹泻的侵袭。例如,老年人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细菌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且恢复相对较慢。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没有特殊基础疾病等情况下,性别本身不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由于机体免疫力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感染性腹泻的易感性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对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但这种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主要还是与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卫生习惯:不良的卫生习惯是感染性腹泻的重要诱发因素。例如,不注意手卫生,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容易使手上沾染的病原体通过口进入体内。另外,不食用煮熟的食物、饮用生水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在一些卫生习惯较差的地区或人群中,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旅行:经常出国旅行的人群感染性腹泻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不同地区的病原体种类可能不同,且当地的卫生条件可能与本国存在差异。例如,前往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食用当地的食物或饮用当地的水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很容易感染当地流行的病原体,从而引发感染性腹泻。
(四)病史因素
1.胃肠道基础疾病: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其肠道黏膜已经存在一定的损伤或功能异常,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腹泻等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
2.免疫缺陷性疾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感染感染性腹泻的几率明显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容易反复感染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频繁的感染性腹泻发生。



